序:肿瘤分别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又可以称呼为癌症。肿瘤的治疗手段发展到现在可分为4个阶段,即普通手术、化疗、放疗以及靶向药和免疫治疗。众所周知放疗和化疗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副作用,随着科学研究的断深入,靶向治疗,提升了治疗准确性,较少*副作用的发生。但这些药物依然不能覆盖所有恶性肿瘤,在与恶性肿瘤的对抗中势必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药物来推动该治疗领域的发展。肿瘤免疫疗法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将单抗或者说生物药推向了新的高度。
什么是肿瘤免疫疗法?除了家喻户晓的HPV疫苗,前段时间霸占热门榜的“万一针,两个月癌细胞清零”说的也是肿瘤免疫疗法之一的CAR-T疗法。
CAR-T疗法属于肿瘤免疫法中细胞治疗和基因疗法的组合,具体步骤是先从肿瘤患者中分离免疫活性细胞,然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人工改造肿瘤患者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大量培养后生成肿瘤特异性CAR-T细胞,再将其回输入患者体内用以攻击癌细胞,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年9月,药明巨诺针对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AR-T产品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倍诺达)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二款、全球第6款获批的CAR-T产品。国内第一款为年6月复星凯特公司的CAR-T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
CAR-T疗法因为难度高、效果更佳却价格较高,不过免疫疗法的治疗费用都不低。我们看一下头豹研究院梳理的年各种类型肿瘤治疗价格,免疫治疗的价格明显更高。
(一)抗肿瘤免疫药物市场空间如何?
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人数达到.9万,约占全球癌症发病人数的四分之一。受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以及亚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遍影响,预计到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人数将进一步增长到.6万。
但是,直到年,中国的抗肿瘤药物市场还是以化疗药物为主导,占整体市场的63%以上。在创新药不断研发及上市、患者支付能力提高等多种因素驱动下,预计免疫治疗药物将占整体市场45%以上的份额,市场空间巨大。
(二)抗肿瘤免疫治疗都有哪些方式呢?
如下图所示为抗肿瘤药物分类概览,最早出现的是小分子化疗药物,然后是小分子靶向药物,再然后是现在的生物药(即免疫治疗药物,一般为大分子药物)。
目前的肿瘤免疫行业,涌现了细胞因子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单抗)、细胞疗法、抗肿瘤疫苗、溶瘤病*、基因疗法等治疗方法。后进者为了保持产品竞争力和更好的治疗效果,持续创新,出现了包括(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2)“单抗+细胞*药物”的ADC药物;(3)双抗药;(4)CAR-T;(5)个性化抗肿瘤疫苗等疗法。
截止年上半年,在肿瘤免疫药中,单抗治疗(如PD-1、PD-L1等)经过长期发展,已经进入技术成熟阶段。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作为化疗药物及单抗药物的升级版,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有产品上市。细胞治疗中,CAR-T作为创新型细胞疗法随着技术进步也有产品落地。未来这三类药物还需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以克服目前存在的各类挑战。而溶瘤病*、基因治疗还处于技术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科学研究和技术优化才能真正使患者收益。
(三)有哪些公司布局了?
借着抗肿瘤免疫治疗的东风,涌现了一大批制药品牌企业,也涌现了一批龙头药企,如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康宁杰瑞,以及有CAR-T产品上市的复兴凯特、药明巨诺和传奇生物等。
创新药研制有两大模式,即FirstinClass和FastFollow,“FirstinClass”顾名思义,也就是首创新药模式,而“FastFollow”的模式则更为简单直接,意思是快速追踪新药模式。国内的药企目前都还是以研制欧美药企创新药的类似药、仿制药为主(即Fastfollow模式),与国际知名药企如强生、默克、葛兰素史克、罗氏、诺华、安进等还存在不少的差距。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药企已经在ADC、CAR-T、双抗等领域开始寻求突破,如下为HER2靶点双抗的药物开发管线进度,百济神州(.HK)、康宁杰瑞(.HK)、信达生物(.HK)等崭露头角。
目录
一、医药市场展望
(一)年我国医药规模预期2.2万亿美元
(二)年我国肿瘤药物规模预期0.4万亿美元
(三)我国抗肿瘤药物前景可期
(四)抗肿瘤药企业机遇分析
二、什么是肿瘤?
(一)肿瘤的类型
(二)肿瘤治疗历程
(三)监管历程
三、肿瘤免疫治疗有哪些?
四、抗肿瘤医药发展与困难并存
一、医药市场展望
年,中国发病率排名前五的癌种则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合计占到中国癌症总体新发病例数的50%以上。而抗肿瘤药物市场却还是以化疗药物为主导,甚至占整体市场的63%以上,但相比全球年十大畅销抗肿瘤药物中,生物创新药占比却高达60%,生物创新药在中国市场发展空间前景可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年,中国医药市场、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预计达到22,亿元和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9.6%和16.1%。
(一)年我国医药规模预期2.2万亿美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社会医疗卫生支出持续增加以及医药研发投入的不断增长,全球医药产业的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已达到12,亿美元,预计到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7,亿美元,年至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7%。预计到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21,亿美元,年至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2%。
随着经济和医疗需求的增长,中国医药市场保持着稳定增长,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达到约13,亿人民币,并在接下来以2.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年的14,亿元。预计未来5年,中国医药市场将会以9.6%的复合年增长率于年达到22,亿元,并于年达到29,亿元。
(二)年我国肿瘤药物规模预期0.4万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蓬勃发展。目前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从年的亿美元增长到年的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5%,并且预计到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2%。至年,抗肿瘤药物市场将进一步增长到4,亿美元,年至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6%。
在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在年达到1,亿元,至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1%。预计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在年将会达到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1%。至年,抗肿瘤药物市场将达到6,亿元,年至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4%。
(三)我国抗肿瘤药物前景可期
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远低于美国,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万人,占全球23.7%;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万例,其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万,占癌症死亡总人数30%。
中国主要恶性肿瘤发病的类型也与美国、全球有着明显区别,导致抗肿瘤的药品主要适应美国的肿瘤发病类型特征,而针对中国发病类型的药品类型相对较少。据统计,年,中国的抗肿瘤药物市场还是以化疗药物为主导,占整体市场的63%以上,而全球年十大畅销抗肿瘤药物中,生物创新药占比高达60%生物创新药占比高达60%,生物创新药在中国市场发展空间前景可期。
1、中国与美国主要恶性肿瘤类型不同
近年来,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数持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数从年的1,万人增加至年的1,万人。其中,中国新发患者数量复合年增长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年新发患者人数将超万人,占全球新发患者人数的24.2%。
癌即恶性肿瘤,中国与全球之间的高发癌种在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年我国新增肿瘤患者万人,患病人数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同时分别列出了美国和全球近两年的各种癌症发病人数,高发肿瘤的类别跟我国有明显区别,我国的消化系统肿瘤(胃、食管、肝脏)发病率远高于美国和全球。
另外,全球的前沿制药公司基本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且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药品消费市场,他们的疾病谱基本决定了新药的研发方向。从图可以看出,肿瘤靶向药集中于美国癌症高发病种,而我国高发的消化系统癌症靶向药非常少,我国其他癌症有靶向药可用也是因为刚好跟欧美的高发病种相同。
到了年,全球发病率前五的癌症分别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皮肤癌及前列腺癌,而中国发病率排名前五的癌种则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这五类癌症的发病率合计占到中国癌症总体新发病例数的50%以上。
2、中国恶性肿瘤生存率远低于美国
我们再对比中美癌症患者生存率情况,根据对中国(-)和美国(-)的调查数据,中国的5年生存率为40.5%,而美国则为66.9%。分癌种进行对比发现,在前列腺癌、睾丸癌、黑素瘤、淋巴癌和白血病几种癌症中,中国的5年存活率远低于美国。
我国恶性肿瘤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40.5%,虽然相比10年前提高了1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即使在较好的肿瘤如乳腺癌、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疾病中,患者5年生存率为82.0%、84.3%和66.4%,也与美国相去甚远(89.6%、98.1%和98.2%)。
生存率低于美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发癌种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差异,国人体检意识较差,疾病发现已到晚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治疗药物种类比较稀缺,疾病后期选择范围较少,晚期病例临床诊治不规范。
3、中国肿瘤药物仍以化疗药物为主导
年,中国的抗肿瘤药物市场还是以化疗药物为主导,占整体市场的63%以上。在创新药不断研发及上市、患者支付能力提高等多种因素驱动下,预计年靶向治疗将成为市场主导,占整体市场45%以上的份额。
国内肿瘤药市场以传统化疗药物为主,生物创新药市场潜力大:对比年全球和中国十大畅销肿瘤药物榜单,可以发现,一方面全球十大畅销抗肿瘤药物中已经没有传统化疗药物的身影。而中国的榜单中,该类药物占到40%。传统化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胞的增殖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该类疗法杀伤性强、但对正常细胞组织也有杀伤作用,因此*副作用较大。近年来,全球抗肿瘤药物已经更多转向只针对肿瘤细胞起作用的,*副作用更低的创新药物。这表明,国内抗肿瘤创新药市场可替代空间巨大。而另一方面,全球年十大畅销抗肿瘤药物,生物创新药占比高达60%,反观国内畅销肿瘤药物中只有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是生物药,还是以化学药为主。生物创新药在中国市场中发展空间明显。
(四)抗肿瘤药企业机遇分析
中国抗肿瘤药物的临床需求巨大且日益增长,药物需求也日益增资,主要归因于以下因素:
(1)患者数量增加
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人数达到.9万,约占全球癌症发病人数的四分之一。受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以及亚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遍影响,预计到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人数将进一步增长到.6万。
(2)临床需求增加
新治疗方法的上市将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从而实现市场规模的增长,世界各国都对治疗癌症或罕见病的新药或新型疗法寄予厚望,对新药和新型疗法开发的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致力于开发新药,这将促进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增长。
(3)接轨国际标准,相关有利*策
中国于年正式加入ICH,标志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实践标准开始与国际标准接轨,也标志着国内药品申请注册过程正向更高、更统一的标准转变,药品审批制度也将逐步完善。
*府出台了一系列*策,包括缩短创新药物临床申请和上市申请的审批时间,加快有潜力的新药进入市场,满足迫切存在的临床需求。同时,相关*策对专利保护也大大加强。此外,*府还出台了进口抗癌药免税、人才激励计划和专项公共研发基金等优惠*策,特别是支持国内企业研发活动方面的*策。因此,现有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法将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未来会成为抗肿瘤药物市场增长的一大助力。
(4)药企增加、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世界各国对新药和新型疗法开发的研发投入都在不断增加,而肿瘤新药依然是市场重点投入的领域。同时,中小型新兴生物科技企业的涌现进一步推动了研发投入,这类新兴生物科技企业通常更加专注于某一治疗领域的药物开发,随着人才和资本不断流向新兴生物科技企业,研发和经营效率相对大企业更高,从而为行业注入活力。
二、什么是肿瘤?
(一)肿瘤的类型
肿瘤是体内细胞分裂、增殖超过正常水平,或是正常情况下应该死亡的细胞却未没有死亡,而生长出的一种异常的肿块或赘生物。
临床上肿瘤可划分为实体瘤和非实体瘤:实体瘤及有形瘤,可通过临床检查如x线摄片、CT扫描,B超、或触诊拍到的有形肿块称实体瘤;而非实体瘤,X线、CT扫描、B超及触诊无法看到或拍到。具体如血液病中的白血病就属于非实体瘤。
根据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复发和转移等,肿瘤又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所谓分化程度,就是肿瘤细胞跟正常细胞接近的程度,接近程度越高,肿瘤的分化程度也就越高,良性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此外,还有一种肿瘤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叫做交界性肿瘤。人们常用癌症泛指恶性肿瘤,包括癌和肉瘤。大家平时讲到恶性肿瘤时,往往会省略前面的“恶性”这两个字,只讲“肿瘤”。
(二)肿瘤治疗历程
50年以来,人类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有三种方式:手术、放疗和化疗,抗肿瘤类药物最初以化疗为主,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占据市场热点。
最初的肿瘤治疗主要是通过化疗药物,特异性低、*副作用大,使得患者治疗期忍受巨大痛苦。而且,长期使用后或产生耐药或者效果不佳。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单纯化疗治疗发展到靶向治疗时代,提升治疗的准确性,较少*副作用的发生。但这些药物依然不能覆盖所有恶性肿瘤,在与恶性肿瘤的对抗中势必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药物来推动该治疗领域的发展。肿瘤免疫疗法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将单抗或者说生物药推向了新的高度。同一时间,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溶瘤病*等技术层出不穷,使得肿瘤治疗领域呈现多种技术发展的热潮.
(三)监管历程
我国的细胞治疗涉及两个监管系统,一部分按照医疗技术,由国家卫健委进行监管,另一部分按药品申报,由药监局监管。
1、卫健委医疗技术监管
年开始,按三类医疗技术管理;
年取消了三类技术审批,当时原卫生计生委首先对干细胞的治疗进行了备案管理,同时原卫生计生委和原食药监总局在年发布了干细胞临床研究及非临床药学指导原则;
年,卫健委发布《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当年12月发布《关于开展医疗机构临床研究调查工作的通知》,明确从年1月1日起,对于免疫细胞也开始参照干细胞进行备案管理。因此从年起,如果还没有开展的IIT临床试验,就必须在备案之后才能开始入组患者。
2、药监局按药品管理的监管*策
年颁布《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这部原则涵盖了药学、非临床和临床所有的指导原则;
年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把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归属于治疗用生物制品,对治疗性生物制品的注册分类和申报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
和年,CDE(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根据免疫细胞治疗的审评经验和临床治疗经验,分别发布了三个针对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技术指南,包括临床试验、非临床研究以及药学研究。最近对于基因治疗产品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也发布了征求意见稿。
3、注册及申报流程
新药研发上市的一般流程包括:药物发行、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及审批与上市几个阶段。其中两个明显的进展节点为临床试验审批(InvestigationalNewDrug,IND)、新药上市审批(NewDrugApplication,NDA)。
4、新药申报概况近年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受理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包括干细胞、免疫细胞、溶瘤病*等所有细胞治疗方式。申报趋势上,年开始申报量明显增加,~年基本维持在二十多项的水平,但申报的品种并不是所有都能获批临床,尤其年仅有不到一半的品种得到临床批准。针对实体瘤主要批准的适应证还是恶性肿瘤,非实体瘤血液肿瘤实际上以溶瘤病*为主。其他免疫细胞产品基本集中在恶性血液肿瘤。
申报的类型来看,国内的实际审评情况是与国际研发保持一致的,CAR-T产品的申报数量在各类细胞治疗产品中占比最多,至今有30多项获批IND,另外有两个产品已经申报上市,有两个已经进行了确证性临床研究。虽然有30多项获批IND,但大部分产品都处于早期临床阶段。
所有的CAR-T细胞针对的靶点最多的是CD19及排名第二的BCMA;实体瘤的CAR-T研发比血液肿瘤困难一些,30多项中仅有两个CAR-T产品针对实体瘤,一个是靶向GPC3的针对肝癌的产品,一个是Claudin18.2,针对胃癌、食管癌和胰腺癌的。
四、肿瘤免疫治疗有哪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免疫治疗一直处于癌症治疗的前沿领域。实际上,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有许多重要的参与者和发现者,早在年,就有人试图注射各种病原体,以引起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年,被称为“免疫疗法之父”的WilliamColey完成了第一个成功的实验,他向转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注射链球菌,并观察到肿瘤消退,直到20世纪50年代,免疫监视的概念被提出。那我们先来看看免疫系统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人体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对于人体来说至关重要,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及免疫应答的重要系统,是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能发现并清除外来病原微生物、异物。免疫方式主要包括:
(1)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这种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监视。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病*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2)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
(3)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等。这种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防御。使人体免于病*、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这也是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的基础,通俗来说,就是入侵者被机体识别后,机体会产生反应来消灭不属于机体本身的入侵者(抗原),产生反应形成的物质就是抗体,而抗体就是来对抗抗原的物质。例如,通俗来理解,乙肝病*属于抗原,而能够防止乙肝病*感染的乙肝表面的物质就是抗体。
(1)抗原
抗原是能够引起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的物质。抗原可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完全抗原有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等。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有磺胺、青霉素等。
抗原可以是病*、细菌等异物以及人体自身死亡的细胞,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2)抗体
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分泌的大型γ型蛋白质,能够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病*、细菌以及机体本身存在的死亡细胞等等。产生于抗原的刺激之下,抗体能够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目前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体液之中以及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二)人体免疫细胞
那么免疫的过程怎么实现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详细包括:
(1)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组成。
而免疫系统的免疫方式呢,主要分为固有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人体类的免疫细胞(immunecell)俗称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共四种类型。而特异性免疫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和B细胞通过各自表达的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识别抗原,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应答方式上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以B细胞为主,作用于体液中游离的抗原。而细胞免疫以T细胞为主,主要作用于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等,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方式。如下为主要异同: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涉及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T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1细胞、γσT细胞等。其中肥大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特别值得一提:
(1)肥大细胞
守卫机体门户的“哨兵”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粘膜下组织和血管壁周围等微生物进入机体所必经的通道。它们识别微生物所特有的各种危险信号,之后释放胞质颗粒中的炎症因子,召集各种免疫细胞至被侵组织部位,启动炎症过程。
(2)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之中的“常驻边防部队”,它们具有较强吞噬与杀伤能力是微生物穿过体表后的第一道主要防线。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3(60-70%)的中性粒细胞是不停地随血液循环巡逻机体的“野战”部队,能够在趋化介质(生化物质)的趋化下穿出血管壁、迅速抵达发生感染的组织部位,执行吞噬与消化微生物或其他微生物的功能。中性粒细胞的寿命仅有几天,因此又被称作免疫系统的“敢死队”。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统称为吞噬细胞。
(3)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与T、B细胞并列的第三类群淋巴细胞,即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可以识别被病*感染的细胞表面表达的多糖分子。NK细胞的杀伤效应是由其活化后释放出的*性分子介导,如穿孔素、颗粒酶和TNF-α。杀伤的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感染细胞、较大的病原体(如真菌和寄生虫)、同种异体移植的器官、组织等。
非特异性免疫(即固有免疫系统)是人生来就有的,什么细菌、病*都能防,主要由三道防护构成:
第一道防线:机械阻挡,如皮肤、黏膜,负责阻挡外界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
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它们存在于血液和各种组织中,作用是吞噬、消灭进入机体的细菌、病*等病原微生物。
第三道防线:血液、组织液和各种分泌液中存在着的多种抗微生物物质,比如唾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溶解进入口腔的细菌,人体细胞受到病*感染后,可以产生干扰素,干扰素能够杀死病*。由此可见,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人体健康。
以细菌为例,如果某种细菌从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首先呼吸道或消化道的黏膜进行阻挡;没阻挡住,它进入到血液或组织中,吞噬细胞和它作斗争——吃掉它或破坏它;还没把它消灭掉,它会进入淋巴结、脾脏,在这里T细胞在它的刺激下会变成致敏T细胞,B细胞在它的刺激下会产生抗体,继续与它作斗争。以后如果这种细菌再次入侵,具有识别功能的致敏T细胞会产生得更多,B细胞也会生成更多的抗体,使体内与这种细菌作斗。
(三)细胞免疫过程
T细胞不产生抗体,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细胞免疫”。B细胞是通过产生抗体起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里,所以B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体液免疫”。大多数抗原物质在刺激B细胞形成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T-lymphocyte,CD3+)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主要划分为7种类型:
(1)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s,Th,CD4+),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
(2)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Tcells,Ts),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
(3)效应T细胞(EffectorTcells,Te),具有释放淋巴因子的功能;
(4)细胞*性T细胞(CytotoxicTcells,Tc,CD8+),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5)迟发性变态反应T细胞(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Tcells,Td),有参与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放大T细胞(Ta),可作用于Th和Ts,有扩大免疫效果的作用;
(6)原始的或天然T细胞(VirginorNaturalTcells),他们和抗原接触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7)记忆T细胞(MemoryTcell,Tm),有记忆特异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可数月至数年。其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则更长。
B淋巴细胞
B细胞来源于骨髓,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的50~10%。在骨髓发育成熟的初始B细胞离开骨髓,迁入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性B细胞,即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发挥免疫功能;少量转化为记忆性B细胞储备起来,其作用和记忆性T细胞相同。由于B细胞以分泌抗体这一可溶性蛋白分子进入体液循环而执行免疫功能,故B细胞介导的免疫称体液免疫。
(四)什么是肿瘤免疫疗法?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利用机体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和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清除的治疗方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年,美国纽约一名叫WillianGoley的医生发现:在肿瘤患者中,那些手术后发生过感染的患者比没有感染的患者,恢复的更好。这使他想到,是否可以通过诱导肿瘤患者发生感染,来提高预后效果。通过为肿瘤术后患者注射灭活的链球菌,Goley医生延长了一些肿瘤患者的生命。这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是,外来病菌进入体内,激活了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了肿瘤的发展,因此,也可以将其看作人们最早的免疫治疗的尝试。
年,Frank提出了“免疫监视理论”,为肿瘤免疫治疗打下了理论基础;
年,Tasuku首次发现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为抗PD-1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年,Schreiber提出了“免疫编辑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理论,为更多新型免疫治疗方式和药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目前,新型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对乳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种疗效良好。
截至目前已发明了细胞因子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肿瘤疫苗、溶瘤病*好的基因治疗等肿瘤免疫疗法类型,出现了诸如HPV、CAR-T、PD-(L)1等明星疗法,给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五、抗肿瘤医药发展与困难并存
虽然抗肿瘤药企的前景可期,但实际运营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涉及人才、评审、临床患者招募、制造工艺等。
(1)新药研发及临床转化的难度较大
新药研发技术含量高,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产出不确定等特点。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流行疾病种类越发丰富,发病机理越发复杂。不同疾病涉及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手段有所差异,且药物开发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CMC、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整合,对制药公司的研发能力和人才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如何将基础研究转化为患者的临床获益、做好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有效衔接,也成为了制药公司面临的重大挑战。
(2)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及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临床试验患者招募是药品研发的重要环节之一,药品临床试验离不开患者招募。如何发现、招募、入组和保留受试者,并保证受试者顺利完成试验是临床试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受试者的入组效率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临床试验的进度。患者招募延迟将导致临床试验开展成本增加或临床试验计划的进度或结果受影响,继而阻碍该等试验的完成,对推动在研产品的开发产生不利影响。
(3)规模化生产对质量管控和供应链管理要求较高
在医药生产方面,建立符合GMP标准的生产设施所需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技术要求较高。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在规模化生产基础上确保药品及时供应是新药研发企业成功商业化的首要条件。
(4)免疫细胞治疗对临床研究者和审评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首先,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高风险性和个体化程度高,比如原始材料不同,每个患者免疫细胞不同,生产难度不一样;
其次,评价方法的滞后,对于血液肿瘤可能还好一些,可通过外周血检测CAR-T细胞/免疫细胞的数量,但对实体瘤来说,检测外周血是不能反应肿瘤局部的杀伤情况,所以如何检测肿瘤局部的CAR-T细胞情况是个难点;
第三是疗效评价的偏倚,目前对末线肿瘤CDE接受单臂设计,但单臂设计的结论可靠性有多大,有些临床指标是主管判断是否有效,以及对长远预期疗效的判断,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未来希望临床专家之间多沟通讨论,为审评提供更多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供参考学习使用,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