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内窥镜行业之海泰新光专题研究报告打造荧光
TUhjnbcbe - 2023/3/27 19:48:00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m.39.net/news/a_10142667.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德邦证券,陈铁林、王艳)

1.立足精密光学,持续迈向全球荧光硬镜创新领先者

1.1.近20年三重进化之路,从基础光学逐步走向全球竞争优势的医用成像专家

公司成立于年,立足光学技术,以自主研发、精密生产广泛布局医用硬式内窥镜器械及光学产品,医用硬镜产品主要包括高清白光和荧光腹腔镜、光源模组及摄像适配器/镜头,光学产品主要涵盖医用光学产品、工业及激光光学产品和生物识别产品等。

回顾公司近20年历程,三重成长维度,1)产品进化:从最早期的单一光学镀膜挖掘LED光学技术再到转型荧光内窥镜器械及光学产品,产品范畴持续拓宽;2)业务模式进化:从光学OEM加工,到内窥镜组件ODM代工为主,为史赛克高清荧光内窥镜/光学模组/适配器镜头的独家供应商,再到独立推出自主品牌,业务模式不断升级;3)经营模式进化:公司持续推进从关键元器件、核心部件到整机系统的垂直整合,依托丰富且创新的产品线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医用成像器械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产品深受全球客户认可,进入到史赛克、丹纳赫等大客户供应链体系,产品对外出口至美国、新加坡、韩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1.2.董事长为实控人,管理层引领公司自主创新

董事长为实控人。公司董事长郑安民为公司实控人,截止年9月30日直接持有12.07%股权,通过美国飞锐间接控制11.5%股权,通过其一致行动人普奥达、杰莱特、马敏、辜长明合计控股公司38.14%股权。

核心管理层光学技术出身,自主研发创新内生保障。公司管理层及子公司奥美克医疗高级管理层中多人出自光学专业背景,具备丰富的国内外研发或精密生产的经验,董事长郑安民30多年深耕光学产业,年率先将LED光源成功应用于医疗内窥系统,年带领团队设计并实现全球首支齐焦高清荧光内窥镜,以董事长为首的包括其他核心技术及管理团队成员也都是行业内首屈一指的业内专家,我们认为后发进入内镜赛道的国产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及差异化创新是追赶甚至超越的核心路径,细分赛道崭露头角的小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定位及技术引领更为关键,看好公司自主研发创新之路。

1.3.营收业绩稳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公司营收业绩稳健增长。-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81亿元增长至2.75亿元,CAGR达到14.98%;归母净利润从年的万元大幅增长至年的万元,CAGR达23.55%。随着公司工艺的改进及规模效应增强,总体业绩增长速度超收入。

医用内窥镜器械占比约70%,其中高清荧光内窥镜占比近六成。医用内窥镜器械和光学器件为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其中医用内窥镜器械包含高清荧光内窥镜器械、高清白光内窥镜器械及内窥镜器械维修,占比超70%(H1年受年疫情提前备货影响占比稍有下降),年实现营收2.02亿元,为公司营收主要来源。从细分业务来看,高清荧光内窥镜器械占比近60%,年实现营收近1.5亿元,公司主要是为史赛克等全球内镜大客户提供荧光内镜为主,高清白光内窥镜器械相较荧光占比较小(不到10%)。公司光学器件板块包含医用光学产品、工业及激光光学产品及生物识别产品,近几年公司广泛布局多元光学产品,光学器件业务增长较快,占比逐步提升,由年的22.7%提升至H1的31.2%。

规模效应下毛利率稳中有升,内窥镜器械毛利率整体高于光学产品。综合毛利率稳中有升,前三季度达到64.8%,从细分业务看,内窥镜器械毛利率整体高于光学产品,其中年以来规模效应及产品结构优化带动内窥镜器械毛利率显著提升,各内镜细分产品及业务毛利率超过64%,高清荧光内镜毛利率总体位于所有业务之首,也充分显示了公司强势业务的技术壁垒及议价能力,此外,因公司对史赛克独家供应荧光核心部件,导致内窥镜器械维修毛利率近年来显著增加。

费用控制整体稳定,盈利能力呈上升态势。-年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呈微上升趋势,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相比年提升2pct左右,主要系公司针对自主品牌的荧光硬镜整机系统加大渠道布局、学术推广等所致。综合来看,毛利率的提升带动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净利率由年的27.7%提高至年三季度的41.8%。

1.4.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平台技术优势领先

坚持自主研发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技术为公司的立身之本和发展核心,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显著提升,由年的8.9%提升至H1的12.2%。

依托四大技术平台及多项核心技术,打造整机系统产品竞争力。公司在优势光学技术之上,持续围绕高性能的尖端内窥镜器械产品不断投入创新研发,构建“光学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及数字图像技术”四大技术平台,围绕该四大平台,公司已掌握光学系统设计、光学加工、光学镀膜、光学系统集成与检测、精密机械设计及封装、电子控制、数字图像处理等多项核心技术,技术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也是公司从ODM上游切换到整机系统的保证。

2.微创大时代+荧光快车道,行业β奠定硬镜高成长基础

2.1.手术微创时代来临,国内内镜加速渗透

外科手术“微创化”是必然趋势,医用内窥镜多科室广泛渗透。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微创外科手术结合了医学影像系统与高科技医疗器械,操作更加人性化,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风险低,特别是在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等复杂外科技术领域尤其显现出微创外科的技术优势。内窥镜分硬镜、软镜、内窥镜相关附件以及设备,全球软镜(消化内镜、支气管镜、耳鼻喉镜等)占内窥镜市场最大份额27.6%,硬镜占比为22.2%。医疗内窥镜应用于多临床科室,如普外科、胸外科、儿科、妇产科等,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腹腔、泌尿、肠胃、关节、耳鼻喉、妇产等领域使用量最多,多科室的广泛渗透带来内窥镜市场的快速增长。

国内微创手术渗透提升空间大,加速微创大时代到来。我国微创外科手术量年接近万台,-年CAGR19.5%,预计从年开始将以18.5%的均速增长至年万例。从人均微创外科手术来看,横向看,年我国百万人接受的MIS(微创外科手术)数只有美国同期的1/2,在外科手术中的渗透率中国只有38%,相比同期美国80%渗透率,还有至少一倍的提升空间。

纵向看,从年至年,我国百万人MIS数量一路从提高到年的,随着患者认知、负担能力提升及医师资源补充,灼识咨询预计,年我国百万人百MIS或将提高一倍至,且年对应的49%渗透率距离80%的美国当前数据,依然还具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认为,国内微创大时代已来,预计未来的5-10年将开启加速渗透模式。

2.2.荧光硬镜崛起之势,成未来硬镜成长新动能

硬镜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普外科为中国硬镜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科室。硬镜临床应用范围广,涉及肝、胆、胰、肠、胃、肾等多疾病领域。年,中国普外科硬镜市场规模达31.2亿元,占全部硬镜市场份额的47.8%;泌尿科和胸外科位列第二、第三,市场规模分别11.0亿元和8.6亿元,分别占据16.8%和13.2%的市场份额。

国内硬镜增速高于全球2倍,预计年国内规模近亿元。年全球硬镜市场规模为56.9亿美元,-年CAGR5.2%,预计到年将以4.9%CAGR增长至72.3亿美元。中国硬镜市场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年市场规模达到65.3亿元,-年CAGR13.8%,预计到年将以11%的CAGR增长至亿规模。

按照内窥镜工作光谱范围,硬镜包括白光和荧光内窥镜,白光基于-nm可见光光谱,展现的是人体组织表层图像,荧光内窥镜基于-nm光谱,除了能够提供人体组织表层图像外,还能同时实现表层以下组织的荧光显影,如胆囊管、淋巴管和血管显影,对术中精准定位和降低手术风险起到关键作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显示,荧光影像技术能够实现术中快速显影,成功率高,且不需要胆道插管和X射线,是目前显示胆道系统的金标准IOC(术中胆道造影)的良好替代。荧光影像技术还可对血管显影,有助于辨认血管的解剖结构,减少腹腔镜手术中的血管损伤。

白光+荧光二合一形成强势替代增长需求。从内窥镜整机系统的角度,由于荧光内窥镜系统兼具白光和荧光两种模式的显影能力,既能满足传统白光内窥镜的临床需求,也能满足对病灶识别能力要求较高的荧光视野手术需求,有效减少手术室医院的科室诊疗能力。从临床应用来讲,目前的初代荧光内窥镜定价较高,针对ICG的荧光显影还主要集中在肝、胆、妇科等科室应用,很多临床术式还没有开展相关的研究,随着靶向性更强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荧光内窥镜的出现,会促进更多的手术术式采用荧光技术,如心脏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单一白光内镜将形成有效替代。

荧光内镜崛起之势,国内外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年全球荧光硬镜的市场规模达到13.1亿美元,预计未来将呈现高速增长,以年均24.3%CAGR增至年的38.7亿美元。相较于全球荧光市场,我国荧光硬镜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进口品牌的产品推广、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相关荧光产品的获批上市等,预计未来我国荧光硬镜市场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年总体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至35.2亿元。

以内镜图像超清化趋势为指引,荧光内镜兼有行业高成长红利+对白光硬镜结构化替代的双重逻辑,市场份额将逐年提高,成为未来硬镜新的成长动能。全球来看,荧光硬镜占总体硬镜市场比重由年22.9%预计将快速提高至53.5%;国内荧光硬镜占比更是有望迅速从0迅速提升至占32%。

2.3.史赛克先发开创全球荧光新格局,国产企业技术创新有望弯道超车

荧光硬镜改写全球白光硬镜格局,史赛克先发开创全球荧光新格局。与荧光硬镜相比,白光硬镜技术已发展多年较为成熟,细分领域中竞争者较多。欧美企业发展较早,全球卡尔史托斯(年36%份额)、史赛克(11%)、奥林巴斯(10%)等占据了大半全球市场。相比之下,全球荧光硬镜史赛克一家独大,年占到78%的份额,得益于史赛克荧光内窥镜年最早在美国开始商业化,仅用2-3年时间便得到迅速推广,并逐渐向欧洲及日本市场扩张,先行一步的边际优势显著。

国内硬镜进口强势垄断,国产率不足10%,荧光内镜整体玩家稀少,国产厂商有望依托技术创新弯道超车。内窥镜是集光学、电子、结构、材料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器械,技术壁垒极高。国外龙头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先发优势显著,上游技术的封锁导致国内从0到1的突破和摸索周期更长。当前进口品牌强势垄断硬镜,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史赛克三家企业占据约83%市场份额。迈瑞、沈阳沈大、浙江天松等少数企业只有不足国产10%的份额。荧光内镜受限于荧光核心光学技术水平不足及中国市场产品推广时间较晚等因素,目前我国荧光硬镜市场参与者较少,海外龙头受限于国内注册因素,目前主要玩家以Novadaq(史赛克旗下,收入市占率51.4%)和欧谱曼迪(市占48.6%)为主。国内荧光硬镜应用规模还小,在尚无清晰格局以及龙头阶段,国产厂商有望依托技术创新弯道超车。

荧光硬镜技术壁垒较高,公司具备核心技术先发优势有望获得更多份额。为实现在宽光谱范围内(-nm)矫正像差,荧光内窥镜需45-50片光学透镜并采用特殊的光学结构设计,普通白光内窥镜通常仅需30-35片光学透镜;白光内窥镜的单面反射率控制范围为0.5%以内,而荧光内窥镜的单面反射率需控制在0.3%以内,从而实现高透过率和高对比度,技术难度较高。我们认为公司具备荧光核心研发和制造技术的先发企业,有望在当前荧光起势阶段,获取到更多市场份额。(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内外兼修,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打造荧光硬镜领先企业

3.1.外销发家:深度绑定海外大客户,全球竞争优势持续扩大

3.1.1.出口位居首位,深入嵌入海外大客供应链户体系

公司内镜出口位列第一。年我国医用内窥镜出口总额为.46万美元,其中公司主要产品腹腔镜的出口金额为.95万美元,占全国内窥镜总出口金额的比例为11.34%,排名第一。

从公司营收构成来看,国外营收占比超80%,美国占海外绝对供货比例。公司主要产品远销美国、欧洲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年,公司国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接近85%,其中,美国地区营收占比超过60%,为公司海外最大营收贡献地区。

海外客户合作稳定。公司前几大客户包括史赛克(主要销售高清荧光内窥镜、光源模组等)、ExcelitasTechnologiesSingapore(平片)、Fong’s(高清荧光摄像适配器/适配镜头等)、suprema集团(指纹仪)、美国飞锐(透镜、平面等)、丹纳赫系(透镜、平面等)、Sony(抛光片、平面)。前五大客户比重从年的85%一度上升到年H1的88.3%,第一大客户为荧光硬镜全球龙头史赛克,过去几年来自史赛克收入平均占比超过60%,大客户合作稳定度高,粘度强。

销量稳健增长,核心部件价格稳定向上,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结构性对比白光来看,公司内镜核心部件中,荧光内窥镜、光源模组及适配器/适配镜头总体均保持销售稳健增长,主要系公司荧光部件的客户供应更稳定,且在荧光市场中供应能力更稀缺。同时公司产品也通过产品的迭代升级,维持核心部件价格基本维持稳定向上,荧光内窥镜内窥镜、光源模组及适配器/适配镜头毛利率均呈现上升态,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通常来说,下游厂商集中度高,意味着对上游供应商的要求愈发高,大客户深度捆绑。一旦上游切入到严格的供应链体系,鉴于设计生产细节磨合、与整机其他部件的协同、供应链认证等周期较长,客户更换供应商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下游对上游也有一定的降本诉求,易推动供应商规模供货,可以理解为深度绑定大客户。

同时我们认为,路遥知马力,公司与海外大客户的长期合作更是彰显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强,并且经过国际化大客户标准的锤炼,依托客户整机的反馈及临床询证,除分辨率、清晰度等性能指标持续改进和升级外,公司产品稳定性、故障率等性能指标也不断得到考验提升,也为公司垂直整合一体化整机系统奠定扎实的基础。

公司是史赛克高清荧光腹腔镜中核心部件的唯一设计和生产供应商,客户粘性大,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目前,公司已与史赛克建立了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是史赛克全球首款高清荧光腹腔镜(“荧光+白光”两用腹腔镜)整机系统中核心部件高清荧光内窥镜、高清荧光摄像适配镜头和荧光光源模组的唯一设计及生产供应商,客户粘性较大。史赛克作为全球荧光硬镜市场份额的最大占有者,随着荧光内窥镜销售规模的提高以及荧光对传统白光内窥镜替代趋势的加速,在全球范围内荧光内窥镜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公司有望跟随史赛克的全球出货量的提升而持续扩大对公司上游部件的需求。

作为三个光学核心部件的唯一供应商,公司有望随史赛克荧光内镜销量增长实现收入快速增长。公司年向史赛克销售收入1.5亿元,年以来公司来自史赛克的收入增速高于史赛克内镜收入增速,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公司供应的荧光内窥镜内窥镜、光源模组及适配器/适配镜头为史赛克硬镜业务中增速更快的荧光硬镜品类,公司与美国史赛克在进行下一代荧光腹腔镜的开发和合作,同时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公司有机会和能力扩大与史赛克之间的合作产品类别,因此我们预计随着史赛克新一代4K荧光腹腔镜及未来其他荧光硬镜的持续放量,以及史赛克日本及欧洲市场的开拓,公司来自史赛克的收入将跟随快速增长。

3.1.2.公司缘何打入欧美内镜供应链,成史赛克唯一荧光供应商?

1)步步抢占先机:以底层技术引领史赛克内镜需求落地,并且做到技术独家专供。

公司成立之初以提供光学器件OEM为主,在光学技术充分积累后,年抓住史赛克LED替换氙灯的需求,短时间内按照史赛克公司要求做出LED产品,从此切入史赛克的供应商体系,09年开始给史赛克公司提供光源模组。

后公司根据史赛克荧光内窥镜的需求,首先提出在白光的基础上加上荧光(解决先前白光不能看见皮下部分问题),打败对手独家研制出多个型号荧光镜体,短期内设计并达到量产能力,开始成为史赛克荧光腹腔镜独家核心部件供应商,从到都是由公司和史赛克共同开发,公司在光源、适配器、镜体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年,公司推出自有品牌高清内窥镜(NMPA批准),逐步转型自主品牌,同时推出4K摄像系统,或与史赛克进入到整机的国内合作,从部件端扩展至系统合作,进一步加深与史赛克的捆绑。公司率先实现LED光源替代氙灯、率先将荧光光源和荧光腹腔镜应用于内窥镜整机系统,抓住与史赛克合作的一次次先机,而独有的设计制造技术则是与史赛克长期合作的护城河。

2)成本优势:自主设计生产,成本优势显著。

①自主把控产品设计及制造工艺,制造费用整体稳定。上游设计、工艺制造均自主把握,-年,随生产工艺提升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由33.9%下降至32.3%,在制造环节公司成本相对稳定。

②前五大供应商集中度稳中有升,采购成本整体稳中有降。年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占公司总采购金额的38.3%,且集中度稳步提升,显著高于内镜国内同行,因上游原料并非高壁垒环节,供应商厂家众多,集中度高更有利于提升对上游原料的议价空间。公司主要采购的原材料为透镜、棱镜、LED芯片、LD芯片、机械件和PCB等,采购单价整体稳中有降。

3)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全球领先。

①横向对比,关键核心技术领先全球同行。公司荧光及高清内窥镜器械中的内窥镜、内窥镜光源模组、摄像适配器/适配镜头以及部分光学产品均为自主研发,与国内外市场上的同型号主流腹腔镜产品相比,核心产品高清荧光内窥镜器械实现了多项行业领先的性能指标,包括P全高清分辨率,光学畸变小于10%,光谱比值指标均达到90%以上,荧光和白光离焦量小于0.02mm,荧光和白光光学透过率比值达到1:1等,公司白光产品分辨率均超过70,图像跳动指标小于1.5,大大领先国内外主流竞品,畸变数值小,图像真实程度高,产品在内窥镜主要性能指标方面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②纵向自我迭代创新,持续开创技术领先优势。除去客户的ODM需求改进和提升,公司不断进行技术的研发积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在白光和荧光AIM腹腔镜的基础上,针对4K超高清技术开发出腹腔镜,其在保持荧光高性能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白光性能下的中心分辨率、平均分辨率等功能。

3.2.内销蓄力:从上游ODM/OEM到中游自主品牌整机战略延伸,战略定位下游硬镜更大终端市场

ODM、OEM模式为公司主要销售模式,自主品牌销售占比小,但提升快速。公司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包括ODM模式、OEM模式和自主品牌销售三种类型,其中ODM模式占比超70%,给史赛克的供货基本都是ODM模式。-H1自主品牌销售金额分别为76.30万元、.38万元、.65万元和.87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占比低于3%。

自主品牌整机系统的推出意味着企业必须具备产业链自上而下垂直整合能力,方能完成从零件端到性能端复杂系统的整合。内窥镜产业链由上游部件生产商、中游设备生产商和下游终端使用者组成。内窥镜上游制造行业主要生产内窥镜的三大核心模块:镜头、光源和成像模块,如海泰新光主要生产镜头与光源模块,为中游内窥镜整机厂商供货;中游主要为设备生产商,即内窥镜厂商,主要生产内窥镜整机;下游为终端使用者,医院等主体构成。

公司为什么要从上游垂直延伸?以及当前拓展中游整机的时机如何?我们认为市场因素与公司因素共同构成了垂直整合决策驱动因素,从市场角度看,中游整机市场整体处于蓝海格局,国产替代的*策支持也造就国内企业顺风而行的窗口期;从公司角度看,公司从上游到中游具备全产业链的产品和自主研发的能力,尽管还存在渠道、品牌不足问题,基于资金优势以及与史赛克多年合作的质控体系,渠道及性能稳步推进中,公司整体垂直整合优势大于劣势。

3.2.1.市场:布局整机系统打开成长空间,中游蓝海宜早占位

1)整机不损失毛利率,技术持续升级助力掌握提价权,系统级产品盈利能力或有更大提高。

以国内内镜厂商的毛利率对比来看,澳华内镜、开立医疗的内镜毛利率总体是高于公司的毛利率(公司荧光内镜毛利率超过以上两家整机,光学产品毛利率拉低了整体毛利率),且总体呈现向上趋势,除成本优化因素外,更多是技术迭代所带来的结构升级,高毛利的产品带动板块毛利率快速提升。相比之下,上游部件制造厂商作为下游大企业的供应商,部件的创新也部分取决于下游客户对供应链的改进需求,即便是迭代升级多数也是保持价格的不下降,在成本上更易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拓展整机系统一方面不损失毛利率,甚至会向上拉动,更重要的是对整机的功能和性能的创新升级可以更显著反映到市场价格体系,盈利能力随产品升级或持续提升。

2)对公司而言,布局整机系统意味着进一步打开成长天花板。

公司高清荧光内窥镜器械产品收入占荧光硬镜整机市场的比重仍然较低:年①全球荧光硬镜的市场规模达到13.1亿美元;②史赛克的荧光内窥镜产品全球销售额为10.2亿美元,占比78.4%;③其中公司荧光内窥镜器械产品收入只占史赛克荧光收入的2.12%。④根据我们测算,按照一台整机需要配置的荧光内镜、光源模组及适配器/镜头数量,公司给一台整机能提供的核心部件的价值总计约1万美元左右,相比整机-W的价格,占比很小,由于硬镜厂商集中度高,新的大客户数量有限,且进入新的大客户供应链难度高,先发排他性强,提高收入占比有难度。因此,整机系统的价值量空间,则能极大提高成长的天花板。

3)相比全球,国内荧光硬镜中游格局蓝海,宜早入局占位龙头。

由前文所述,我国荧光硬镜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年的1.1亿元小体量市场,相比年35亿市场,当前Novadaq(国内占51.4%)、欧谱曼迪(48.6%)的当前格局并未定型,龙头尚待定论。目前国内逐步获批的荧光系统也主要集中在年以后,在临床应用端几乎都处于打磨阶段,公司p白光(.9)与4K荧光摄像系统也相继获批(.1),国内企业整机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我们认为最终的荧光硬镜格局或将复制白光现状,最后大浪淘沙或许只有5家左右厂家瓜分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蓝海格局中,早入局者,可更好把握用户端需求,基于更多临床反馈沉淀出龙头品牌。

3.2.2.公司:从上游到中游具备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公司垂直整合优势大于劣势

产业链高度自主,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系统,全流程技术开发和生产。医用内窥镜系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涉及到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图像处理和人体工学等多个跨学科领域。无论是对于产品开发阶段还是生产阶段,产业链都很长,需要管控的环节很多。整机系统的研发和制造离不开从光学组件到成像系统再到整机推广的多个环节。公司从光学技术起家,毋庸置疑上游内窥镜相关组件的自主设计生产是自主品牌灵活创新的先天和先发优势,同时公司也在后发的成像模组以及成像技术方面具备了先进的技术储备,是提升系统级品质的关键环节,自主品牌整机系统的推广建立在院端资源、学术推广、渠道拓展的基础上,尽管公司的渠道并不是传统优势,但公司依托山东省内资源优势逐步外拓全国,路径清晰,稳扎稳打。整体来说,公司从上游到中游具备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垂直整合优势大于劣势。

1)上游组件:先发的自主生产优势,公司拥有从设计、样机制作到量产的全套服务。由于自主生产的产业布局尤其是光学产业布局难度很大,见效周期很长。所以,目前绝大部分内窥镜系统厂商都采用外采集成的快捷方式。相对于外采集成,公司采用自主生产,虽然难度大、见效慢、风险大,但是一旦建立后,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性能和质量稳定性有充分保障,高端医疗器械品牌是在产品高性能且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其次是在产品的成本控制方面有优势,放量越大,这种产业链上游自主的模式就愈能体现出成本优势和灵活自主的创新优势。公司的光学技术是公司构造组件壁垒的核心优势,包括光学设计、光学加工、光学镀膜、光学胶合以及光学装调等技术,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是4K超高清荧光腹腔镜的关键基础技术。公司的精密机械设计及封装有力支撑了光学透镜微米级的安装、调节精度、超大功率散热、耐高温等高极限标准。

2)摄像系统: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突破,补足公司成像系统瓶颈环节。内窥镜摄像系统为复杂的综合电子系统,包括CMOS图像采集、高速数据传输、ISP图像处理、图像传输、人机交互等单元模块。从内窥镜的发展区域来看,主流的整机厂商主要分布在日本及欧美,国内内镜发展较晚,除了在光学部件精密生产的壁垒外,主要系卡脖子的技术CCD成像(CCD图像信号采集)与ISP算法(专用图像处理芯片)瓶颈,光学系统的高性能发挥出来,需要通过摄像系统,搭载与之相配的ISP算法才能真正的实现4K高清成像。目前公司加码CMOS图像信号采集及ISP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并依托二者搭建起图像成像及处理技术平台。

尖端CCD技术壁垒高,主要日本企业垄断,相对于CCD成像技术,CMOS图像传感器为数字化电路,体积小、耗电低、成本低、灵敏度更高,在相同尺寸的靶面下可实现更高的图像分辨率,是内窥镜摄像系统发展的趋势。近些年随着国内工业领域CMOS技术工艺的快速发展,CMOS迅速替代CCD,大大缩小国产内镜与进口品牌的差距。公司选定了具备高性能的P高清和4K超高清分辨率的CMOS芯片,成功掌握了基于FPGA的CMOS图像信号采集和高速传输技术,实现了P和4K分辨率的图像信号采集和可达7米的远距离高速传输(传输数据带宽可达8.91Gbps,目前市面的主流技术为2.4Gbps),并同时将摄像手柄的功耗控制在2W以内。

ISP是公司的主要图像技术研究方向。ISP主要用来对前端CMOS(图像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ISP除了包含典型的图像处理算法(如数据采集、去马赛克、白平衡、颜色校正、轮廓强调、测光模式、降噪、对比度增强等)呈现出高度还原的检测场景,还包括用于帮助识别病灶的AFI自体荧光成像技术、分光染色技术,增强组织和血管区分度的血管增强技术等。公司选定适用于内窥镜手术场景的ISP芯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图像处理平台,实现图像的参数优化,基于ARM的图像控制及人机交互,及自主图像算法的实现。此外,针对ISP在细节或特殊场景下的图像处理方面的不足,公司在图像处理平台上构建了后端的图像处理模块,可针对手术场景的特殊需求写入公司自主开发的软件算法,并结合ISP的已有算法为医生提供最佳图像效果。基于ISP技术公司开发了P摄像系统及4K摄像系统,同时还为公司持续提升图像处理能力和满足不同科室的应用需求提供了可扩展的技术平台。

3)渠道渐进拓展:立足山东,多维营销加快推进。

①上游销售费用低于整机,公司销售费用仍有提升空间。上游部件制造企业销售费用率总体来看低于整机厂商,如开立、迈瑞、万东等整机设备厂商的销售费用率显著高于海泰新光和同为上游的天松医疗(主要提供微创外科零部件),主要系上游主要为中游整机客户提供OEM/ODM,该模式销售费用相对较低,一般来说只在进入供应链认证环节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大的销售费用,进入供应链体系后只需要维持稳定的供应链供货即可。

硬镜领域更为特殊,中游整机客户相对集中,因此费用更为有限。而从上游制造拓展至中游整机,则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医工合作、学术推广、品牌营销、医师培训等,销售费用势必将随之提升,从公司年推出自主品牌白光硬镜到Q3,公司销售费用率已经提升至4%+,后续随着公司4K荧光内镜及整机系统的上市和推广,销售费用率将进一步提升,但目前较低的费用率给公司提供了充足的销售费用提升空间,能够在产业链延伸的历史进程中为盈利能力护航。而管理费用率相较而言更偏刚性,后续整机销售量提升以后,公司的管理费用率也会因收入提升而下降,参考中游内镜厂商管理费用率低于上游企业。

②立足山东,迈向全国,多维营销加快推进。尽管公司渠道布局暂弱,基于资金优势以及与史赛克多年合作的质控体系,渠道及性能都在稳步推进中。年,整机系统山东区域的营销网络开始建设,公司已医院建立临床合作;全国范围内,已与国内多省市专业的外科销售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医院外科手术影像应用的覆盖。公司将在营销网络建设、学术推广、医工合作等方面继续推进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拓展,包括:①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主要城市布局营销网点,形成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②在青岛、淄博两地建设展示培训中心,以展示培训中心为基地,为客户提供行业指导及培训;③医院及专家建立临床手术合作平台;④医院的合作平台,开展辐射型学术活动;⑤在临床使用中通过公司自主开发CV系统,医院医院合作实现资源对口,医院的分级覆盖。(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2.3.整机自主品牌是否形成与史赛克的正面竞争,进而影响到与史赛克的合作关系?

我们认为公司与史赛克合作关系相对稳固,双方合作优势互补,公司自主品牌的推出并不构成对公司与史赛克之间的竞争。

首先从市场看:1)销售主力市场不同,公司主要发力国内整机,史赛克主要推广全球市场,且除北美外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依然还有很大的销售市场;2)销售结构不同,公司整机针对国内中低端市场,史赛克性能及品牌优势则主要对高端客户。3)应用科室不同,公司与史赛克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腹腔手术产品,腹腔手术也是史塞克内窥镜的主要应用。公司的手术外视系统、内窥镜系统、自动除雾内窥镜系统以及共聚焦显微内镜都是针对国内科室应用的专科设备,如脊柱外科、心胸外科、乳腺外科、颅脑外科等科室的应用,在产品和应用科室上有明显的差异,不会与史赛克同类产品产生直接竞争。

其次从供应链环节看:1)公司荧光硬镜核心部件独家式供应+供应链新认证周期长,史赛克正发力全球市场阶段不会轻易切换供应链,错失扩大市场先决契机;2)目前,公司与史塞克已经开展下一代4K荧光腹腔镜、光源模组以及适配镜头的开发,覆盖了未来三到五年的产品规划。3)“国产”驱动,*策性要求使得史赛克的核心部件或者整机的国产含量需要达标后才能持续进入中国市场,而公司作为史赛克的长期合作伙伴,是史赛克将生产转移到中国、或者公司代工贴牌合作的较好选择。

3.3.产品成阵:差异化持续创新,产品线广泛布局奠定整机放量基础

加速布局医用内窥镜系列产品,自主品牌荧光硬镜及整机系统一体化铺开。公司积极进行4K超高清图像技术、多光谱集成光源技术的研发,整机系统中的多元化部件及摄像系统等近两年加速在国内注册,内窥镜冷光源B于年8月6日取得产品注册证,P高清摄像系统年9月通过国内注册,4K超高清摄像系统N也已于年1月底获证,结合已在国内销售的高清内窥镜器械和境外销售的荧光内窥镜器械,公司已形成集光、机、电、算技术为一体的自主品牌内窥镜整机系统,新产品将逐步接力打开国内市场,产品矩阵的广泛布局将奠定整机放量基础。

创新品类加速落地,差异化竞争助力提升终端口碑。依托从整机集成到核心部件、从集成技术到底层核心技术的垂直整合能力,公司自主创新的空间灵活,医院需求的痛点,成为口碑突破的利器。如:

1)自动除雾内窥镜系统解决内窥镜手术过程中由于人体内外的温差造成的内窥镜起雾现象,公司独特的专利方法是采用光学方案,利用光的能量实现热平衡,成功规避了加电引起的漏电隐患,目前公司的专利已经覆盖中国、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及区域。4K除雾摄像系统已经进入检验的最后环节,预计年中期能够获得注册批准。

2)高分辨率共聚焦内窥镜将微创手术与临床诊断相结合,可在手术过程中识别早期肿瘤。年1月底获得注册批准,预计3月初可获得生产许可。超高分辨共聚焦荧光内镜系统研发费用总投入及目前累计投入最高,彰显公司在新技术方面的大力投入。用于早期肺癌肿瘤在手术过程中的精确定位,将共聚焦荧光显微技术与内窥镜技术结合起来,在人体体内实现细胞级(5微米)的图像识别,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累计投入万元,是公司当前在研项目中投入最大的项目,有望为微创手术带来重要革新,并进一步巩固公司医用内窥镜整机系统的产品竞争力。

4.广泛布局多样化光学产品,持续收获光学产业链下游增长红利

公司主要光学产品涉及光学产业链的中下游,涵盖光学元件、组件和光学设备。光学产品产业链的上游为光学原材料生产企业,主要包括光学玻璃、光学塑料等。中游为光学器件及组件制造企业,包括光学器件和组件等生产厂商。该部分器件与光电技术紧密结合,具有核心技术门槛。下游为各类终端光学产品生产厂商,采用中游的光学器件和组件等进行光学整机设备产品的生产,应用场景与领域广泛。下游产业链细分领域的多样化及市场规模增长带动了光学产品行业的发展。公司的主要光学产品涵盖光学产业链中的光学元件、组件和光学设备。

公司的主要光学产品包括荧光滤光片、美容机滤光片、牙科内视镜模组等医用光学产品;准直镜、聚焦镜、扫描镜、PBS、NPBS等工业及激光光学产品;指纹仪、掌纹仪等生物识别产品,涵盖光学产业链中的光学元件、组件和光学设备。

-年光学产品CAGR20.7%,医用光学产品绝对营收最大,后疫情有望恢复生物识别产品强劲增长势头。随着公司近几年在光学产品下游的广泛拓展及产品推出,光学器件板块发展迅速,-年光学产品CAGR20.7%,光学器件占比逐步提升,由年的22.7%提升至H1的31.2%。细分来看,其中医用光学产品为最大贡献品类,H1营收占光学器件总收入的59%;生物识别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年CAGR.85%,年实现营收万元。指纹仪为生物识别产品的主要产品类型,-H1,指纹仪收入占生物识别产品收入比例分别为73.12%、85.90%、79.33%和69.22%。与年受制于疫情,增速放缓,年末出口有所回升。叠加年公司开始大力推广非接触掌静脉,非接触式生物识别充分契合疫情防控需求,生物识别有望恢复强劲增长。

公司光学产品持续建立大客户长期供货合作关系,广泛布局光学下游多领域应用,尽享光学应用成长红利。

1)体外诊断方面,公司已与Danaher等国际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荧光滤光片等光学产品,可用于荧光显微镜、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诊断设备。

2)医疗美容领域,公司生产的美容机滤光片主要用于配套脱毛、光子嫩肤等美容机设备,主要销售客户为Sony、CyDen等知名企业。

3)工业激光领域,公司的工业及激光光学产品为各类激光光学器件,包括激光透镜/部件、组合棱镜器件及平面光学器件,下游终端客户较多,主要应用方向为光纤激光器,可用于工业材料的切割、焊接等。

4)生物识别领域,公司的生物识别产品主要包括指纹仪、掌纹仪等,主要用于公安、司法等系统部门的人员指掌纹采集,并与Suprema等客户进行深度合作。

5.盈利预测与投资分析

盈利预测

核心假设:

1)荧光内窥镜器械(ODM):年后公司大客户史赛克荧光内镜在北美加速对白光硬镜替代,并将市场拓展至日本、欧洲,预计公司独家供应的荧光内窥镜、光源模组、适配器/适配镜头将随史赛克荧光硬镜销售的放量实现订单量的大幅提升。

2)内窥镜整机及创新品类:公司年底P高清内镜整机获注册批准,年1月4K荧光内镜系统也通过注册,包含防雾内镜、共聚焦荧光镜等创新品类逐步获批上市,后续商业化有望迎来白光/荧光整机系统的突破及放量。

3)光学器件板块:疫情后光学器件业务恢复快增长阶段,工业激光等业务增长较快,同时公司陆续开发非接触掌静脉技术等嵌入新品类,我们预计22年后光学器件产品整体增速维持在30%以上。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窥镜行业之海泰新光专题研究报告打造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