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关于胃癌的病理与分期
TUhjnbcbe - 2023/3/27 19:46:00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7.html

(一)术语和定义。

胃癌

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2.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胃癌的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2个名词可通用。涉及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诊断有3种。

(1)无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胃黏膜炎症、化生及反应性增生等良性病变。

(2)不确定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不是最终诊断名词,而是在难以确定胃黏膜组织和细胞形态改变的性质时使用的一种实用主义的描述。往往用于小活检标本,特别是炎症背景明显的小活检标本,难以区分位于黏膜颈部区增生带的胃小凹上皮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区域化生上皮增生等病变的性质(如反应性或增生性病变)时。对此类病例,可以通过深切、重新取材等方法来明确诊断。

(3)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和结构异型性为特征的胃黏膜上皮增生,性质上是肿瘤性增生,但无明确的浸润性生长的证据。病变累及小凹全长,包括表面上皮,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征,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分为腺瘤型(肠型)和小凹或幽门型(胃型)两种类型。大体检查,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呈息肉样、扁平型或轻度凹陷状生长。根据病变程度,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2级。

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结构改变轻微;腺上皮细胞出现轻-中度异型,细胞核变长,但仍有极性,位于腺上皮基底部;可见核分裂。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用低级别腺瘤。

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腺体结构异型性明显;细胞由柱状变为立方形,细胞核大、核浆比增高、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特别重要的是细胞核延伸至腺体腔侧面、细胞极性丧失。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用高级别腺瘤。

3.早期胃癌

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浸润性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4.进展期胃癌

癌组织侵达固有肌层或更深者,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5.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横跨食管胃交界部的腺癌。解剖学上食管胃交界部是指管状食管变为囊状胃的部位,即食管末端和胃的起始,相当于腹膜返折水平或希氏角或食管括约肌下缘,与组织学上的鳞柱交界不一定一致。

(二)标本类型及固定。

标本类型

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内镜活检标本,EMR/ESD,姑息性/根治切除术标本(近端胃切除标本、远端胃切除标本和全胃切除标本)。

2.标本固定

(1)应及时、充分固定,采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含4%甲醛),应立即固定(手术切除标本也尽可能半小时内),固定液应超过标本体积的10倍以上,固定时间6~72小时,固定温度为正常室温。

(2)内镜活检标本:标本离体后,应由内镜医师或助手用小拨针将活检钳上的组织立即取下,并应在手指上用小拨针将其展平,取小块滤纸,将展平的黏膜平贴在滤纸上,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固定。

(3)EMR/ESD标本:应由内镜医师展平标本,黏膜面向上,使用不生锈的细钢针固定于软木板(或泡沫板)上,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标本变形,亦不应使标本皱褶,标记口侧及肛侧方向,立即完全浸入固定液中。

(4)根治切除标本:通常是沿胃大弯侧打开胃壁,如肿瘤位于胃大弯,则避开肿瘤沿大弯侧打开胃壁,黏膜面向上,使用大头针固定于软木板(或泡沫板)上,板上应垫纱布,钉好后黏膜面向下,尽快(离体30分钟内)完全浸入固定液中。

(三)取材及大体描述指南。

取材时,应核对基本信息,如姓名、送检科室、床位号、住院号、标本类型、数量等。

活检标本

(1)描述及记录

描述送检组织的大小及数目。

(2)取材

送检黏膜全部取材,应将黏膜包于滤纸中以免丢失,取材时应滴加伊红,利于包埋和切片时技术员辨认。大小相差悬殊的要分开放入不同脱水盒,防止小块活检组织漏切或过切。包埋时需注意一定要将展平的黏膜立埋(即黏膜垂直于包埋盒底面包埋)。一个蜡块中组织片数不宜超过3片、平行方向立埋。蜡块边缘不含组织的白边尽量用小刀去除,建议每张玻片含6-8个连续组织片,便于连续观察。

2.EMR/ESD标本

(1)大体检查及记录

测量并记录标本大小(最大径×最小径×厚度),食管胃交界部标本要分别测量食管和胃的长度和宽度。记录黏膜表面的颜色,是否有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病变的轮廓是否规则,有无明显隆起或凹陷,有无糜烂或溃疡等,记录病变的大小(最大径×最小径×厚度)、大体分型(见附录)以及病变距各切缘的距离(至少记录病变与黏膜侧切缘最近距离)。复杂标本建议临床病理沟通或由手术医师提供标本延展及重建的示意图。

(2)取材

EMR/ESD标本应全部取材。垂直于最近侧切缘取材。黏膜侧切缘与基底切缘可用墨汁或碳素墨水标记(有条件的可于口侧和肛侧涂不同颜色以便于辨别),以便在镜下观察时能够对切缘做出定位,并评价肿瘤切缘情况。食管胃交界部标本宜沿口侧-肛侧的方向取材,以更好的显示肿瘤与食管胃交界的关系。每间隔2~3mm平行切开,全部取材。如果标本太大,可以进行改刀,将1条分为多条,分别标记a、b等。按同一方向立埋(包埋第一块和最后一块的刀切面,如果第一块和最后一块镜下有病变,再翻转°包埋,以确保最终切片观察黏膜四周切缘情况),并记录组织块对应的包埋顺序/部位。记录组织块对应的部位(建议附照片或示意图并做好标记)。建议将多块切除的标本分别编号和取材,不需考虑侧切缘的情况,其他同单块切除标本。

3.根治术标本

(1)大体检查及记录

应根据幽门及贲门的特征来正确定位。测量胃大弯、小弯长度,胃网膜的体积;检查黏膜面,应描述肿瘤的部位、大小(新辅助治疗后标本,测量瘤床的大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标本,描述溃疡/黏膜缺损区/瘢痕的大小以及有无肿瘤的残余)、数目、大体分型、外观描写、浸润深度、浸润范围、肿瘤与两侧切缘及环周切缘的距离。应观察除肿瘤以外的胃壁黏膜是否有充血、出血、溃疡、穿孔等其他改变;观察浆膜面有无充血、出血、渗出、穿孔、肿瘤浸润等;肿瘤周围胃壁有无增厚及弹性情况;如有另送的脾脏、十二指肠等,依次描述。

近端胃癌建议报与食管胃交界部的关系:累及/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与食管胃交界部的关系:肿瘤完全位于食管,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位于远端食管,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位于近端胃,累及食管胃交界部)。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者,记录肿瘤中心距食管胃交界部的距离(单位:cm)(用于Siewert分型)。远端胃癌建议报与十二指肠的关系。

(2)取材

可自肿瘤中心从口侧切缘至肛侧切缘取一条组织分块包埋(包括肿瘤、肿瘤旁黏膜及两端切缘),并记录组织块对应的方位(宜附照片或示意图并做好标记)。推荐纵向取两端切缘与肿瘤的关系,对肿瘤距两端切缘较远者,也可横向取两端切缘。单独送检的闭合器切缘应剔除闭合器后全部取材观察。对肿瘤侵犯最深处及可疑环周切缘受累处应重点取材。

对早期癌或新辅助治疗后病变不明显的根治术标本,建议将可疑病变区和瘤床全部取材。对周围黏膜糜烂、粗糙、充血、出血、溃疡、穿孔等改变的区域或周围食管/胃壁内结节及食管胃交界部组织应分别取材。

若附其他邻近器官应观察取材。应按外科医师已分组的淋巴结取材。如外科医师未送检分组淋巴结,应按淋巴结引流区域对胃周淋巴结进行分组。应描述淋巴结的数目及大小,有无融合,有无与周围组织粘连,如有粘连,注意需附带淋巴结周围的结缔组织。所有检出淋巴结均应取材。未经新辅治疗的根治术标本应至少检出16枚淋巴结,最好30枚淋巴结以上。推荐取材组织大小不大于2.0cm×1.5cm×0.3cm。

(四)病理诊断分型、分级和分期方案。

组织学分型:

推荐同时使用WHO(消化系统肿瘤)和Laurén分型(肠型、弥漫型、混合型,未分型)。

2.组织学分级

依据腺体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高级别、低级别)。

3.胃癌分期

推荐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JointCommitteeonCancer,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nionforInternationalCancerControl,UICC)联合制定的分期。

4.新辅助治疗后根治术标本的病理学评估

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改变的基本特征包括肿瘤细胞退变、消退,大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钙盐沉积等。可能出现大的无细胞黏液湖,不能将其认为是肿瘤残余。胃癌的疗效分级系统宜采用美国病理学家学会/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The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指南的标准。

(五)病理报告内容及指南。

胃癌的病理报告应包括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所有内容,如标本类型、肿瘤部位、大体分型、大小及数目、组织学类型、亚型及分级、浸润深度、脉管和神经侵犯、周围黏膜情况、淋巴结情况、环周及两端切缘情况等。推荐报告最后注明pTNM分期。

1.大体描写

包括标本类型、肿瘤部位、大体分型、大小(肿瘤大小应量出三维的尺寸)及数目。

2.主体肿瘤

组织学类型及分级、Laurén分型(肠型、弥漫型、混合型或不确定型)、浸润深度(包括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浅肌层、深肌层、浆膜下层、浆膜层及周围组织或器官。

对于黏膜下层浸润癌,如为内镜下切除标本,应测量黏膜下层浸润深度,建议区分SM1(黏膜下层侵犯深度μm)和SM2(黏膜下层侵犯深度μm);如为根治切除术标本,建议区分SM1(黏膜下层上1/3)、SM2(黏膜下层中1/3)和SM3(黏膜下层下1/3)、切缘(内镜下切除标本包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根治切除标本包括口侧、肛侧切缘及环周切缘;切缘的情况要说明,包括浸润癌或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建议注明距切缘的距离)、淋巴管/血管浸润(尤其是对于内镜下切除标本,如果怀疑有淋巴管/血管浸润,建议做免疫组化CD31/CD34、D2-40确定是否有淋巴管/血管浸润;EVG染色判断有无静脉侵犯)、神经侵犯。胃的溃疡病灶或溃疡瘢痕可影响EMR/ESD手术及对预后的判断,是病理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癌旁

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及程度,有无胃炎及类型。

4.淋巴结转移情况

转移淋巴结数/淋巴结总数。宜报转移癌侵及淋巴结被膜外的数目。

5.治疗反应

(新辅助治疗的病例)。

6.应报告合并的其他病变。

7.胃腺癌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应做HER2免疫组化检测及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化检测和/或MSI检测。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PD-L1检测。

8.备注报告内容包括重要的相关病史

(如相关肿瘤史和新辅助治疗史)。

9.pTNM分期。

(六)内镜下切除病理报告中的几个问题。

肿瘤侵犯深度

肿瘤侵犯深度的判断是以垂直切缘阴性为前提的,黏膜下层的浸润深度还是判断病变是否完整切除的重要指标之一,侵犯黏膜下层越深则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高。

胃以μm为界,不超过为SM1,超过为SM2。黏膜下层浸润深度的测量方法,根据肿瘤组织内黏膜肌层的破坏程度不同而不同。若肿瘤组织内尚可见残存的黏膜肌层,则以残存的黏膜肌层下缘为基准,测量至肿瘤浸润前锋的距离。若肿瘤组织内没有任何黏膜肌层,则以肿瘤最表面为基准,测量至肿瘤浸润前锋的距离。

2.切缘情况

组织标本的电灼性改变是ESD标本切缘的标志。切缘阴性是在切除组织的各个水平或垂直电灼缘均未见到肿瘤细胞。切缘阴性,但癌灶距切缘较近,应记录癌灶与切缘最近的距离;水平切缘阳性,应记录阳性切缘的块数;垂直切缘阳性,应记录肿瘤细胞所在的部位(固有层或黏膜下层)。电灼缘的变化对组织结构、细胞及其核的形态的观察会有影响,必要时可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帮助判断切缘是否有癌灶残留。

3.脉管侵犯情况

ESD标本有无淋巴管、血管(静脉)的侵犯是评判是否需要外科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侵犯越深,越应注意有无侵犯脉管的状况。黏膜下浸润的肿瘤组织如做特殊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如CD31/CD34、D2-40),常能显示在HE染色中易被忽略的脉管侵犯。

4.有无溃疡和黏膜其他病变

胃的溃疡或溃疡瘢痕可影响ESD手术,以及对预后的判断,是病理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周围黏膜的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炎症、萎缩、化生等改变及其严重程度也应有所记录。

5.pT1低分化癌、脉管侵犯、切缘阳性,应当再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范围。其他情况,内镜下切除充分即可,但术后需定期随访。

6.预后不良的组织学特征包括:低分化,血管、淋巴管浸润,切缘阳性。

7.阳性切缘定义为:肿瘤距切缘小于1mm或电刀/超声刀切缘可见癌细胞。

文章整理自:胃癌诊疗指南(年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胃癌的病理与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