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肠子的小心思》。
朱莉娅恩德斯(GiuliaEnders)
《肠子的小心思》的作者,一位明明可以靠颜值但偏偏要靠才华征服读者的德国妹子,法兰克福微生物研究院医学博士,两次获得WilhelmUndelseHeraeusFoundation基金的支持。年,她的演讲《肠子的小心思》在弗莱堡科学脱口秀中获得一等奖,并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被广为传播。在演讲基础上完善的新书《肠子的小心思》,一举打破德国健康科普类图书销量纪录,成为年度最受欢迎图书,版权销售至全球36个国家,成为全球畅销书。
吉尔·恩德斯(JillEnders)
《肠子的小心思》一书雷萌雷萌的插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树一帜的画风,让各国设计师在设计封面时都欲罢不能。插画师吉尔是作者的妹妹,她同时也是平面设计师,致力于传播科学,作品曾获得海因里希·赫兹协会奖学金。年,她成立了一个设计师和科学家的协作网络。
这本书是一本有关于我们健康的书籍,你吃的什么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其实不仅仅是你吃下去的东西,你的肠子对什么敏感、能吸收什么,也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质量。看完这本书你甚至会开始怀疑人生——我们的身体究竟还是不是由自己在做主?其实不光身体,你的心情,你过的生活,又真的是完全由“你”自主选择的吗?甚至,“你”又是谁呢?这本书都有答案。
要知道,肠子并不是一个只会放屁和排泄的管道。肠道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肠道受损,整个免疫系统都会处于崩溃边缘。肠子有自己独立的“大脑”,即使“脑残”,腹脑也能继续控制整个内脏系统的运作。
1、认识人体消化道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由一团胚胎细胞生长而来的?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差不多是由三根“管带”衍生而来。
第一根管带贯穿我们全身并在中间打了个结,这个是血管系统,中间的结就是所有血液汇集的地方——心脏。第二根管带几乎与脊背平行,这是脊髓中的神经系统,从这里衍生出遍布全身的大小神经。管带的一头向上生长膨大,在身体的顶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囊,最后成为大脑。第三根管带由上而下、纵向贯穿整个身体,这是原始肠管(简称原肠)它发育成了我们的消化系统。
所以,我们的胃肠道、大脑和心血管系统都是同等重要的。那么肠道对于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呢?
1、消化道出口
作者说,排便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动作,只有两大神经系统通力合作,才能得体又干净地完成这一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先从肠子的出口肛门说起。
它是由特殊的肌肉构成,叫肛门括约肌。肛门括约肌分为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这两块括约肌各事其主,分别效命于两大神经系统。外括约肌服务于较为高级的主观意识,如果大脑认为现在还不是上厕所的时候,外括约肌就会忠实地听从指挥,尽力缩紧,严防死守。比如到洗手间,才可以排便。
内括约肌则隶属于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体内世界,它才不在乎你身处何方,想不想留下仙气,只要是对身体有益处的事,它就坚决执行。要是全听它的,估计到处都屁声阵阵、仙气飘飘了。所以,只有内外配合,才能形成排便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主观意识让外括约肌控制排便,可如果总是长时间忍住不去,它就会使你的内括约肌罢工。久而久之,你对排泄的感受就会变得不敏感。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有便意,尽量不要长时间忍着,该排便时就去排便。
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排便的姿势也有讲究。我们平时是坐在马桶上的,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大自然给我们设计的排便姿势是蹲着。
书中提到一项实验,一位以色列医生要求28名实验对象分别以三种不同的姿势上厕所:一种是非常普遍的坐便式,另一种是蹲坐在一个特制的迷你马桶上,还有一种是类似于在荒天野地里解决问题的蹲坑式。医生则负责在旁边卡秒表,以及监督每个实验对象排便完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实验结果非常明朗:蹲坑式平均耗时50秒,而且实验对象一致认为便便过程很舒爽。相比之下,坐便式如厕平均耗时秒,而且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我们的肠道闭合机制不是为坐着上厕所设计的,在坐姿状态下它没法完全打开出舱口。不管站着还是坐着的时候,肠道外围都有一块肌肉像套索一样包裹着它、向一个方向牵引着它,这就产生了一道弯曲的折痕。
这个皱褶能减少括约肌的压力,让我们更好地控制肠道内容物;但是,当我们蹲着的时候,这个肌肉就松弛了,肠管就会更加通畅,更容易排便。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用马桶排便,这时肠管没有完全打开。这种状态就像我们在花园用水管浇花,这个水管打了一点折,因此,水流不是很通畅。那长期处在这种状况下,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比如最常见的便秘、痔疮。
所以,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在马桶前方放一个小板凳,然后坐在马桶上时,可以把双脚放在板凳上,然后身体略微前倾。这样的话,就可以放松肠管后面的肌肉,使肠道保持通畅。
2、消化道入口
接下来我们说说消化道入口,也就是我们的口腔。我们的口腔中,一共有四个唾液腺,两个在面颊的两侧,还有两个在舌头的下方。唾液腺不停地分泌唾液,而唾液就是被唾液腺过滤了的血液。
唾液腺负责把红血球筛选、拦截在血管里,我们的口腔可不需要血盆大口。相反地,钙、激素或者免疫系统的抗体则会顺利通过唾液腺的筛选被保留在唾液中。
正因为如此,人与人的唾液成分会有所差异,医生甚至可以通过对唾液样本的检测来诊断某些免疫性疾病或者某些特定的激素。当然唾液腺除了筛滤功能,还会往唾液里添加一些额外的物质,比如含钙物质,甚至有镇痛功能的物质。我们的唾液中存在着一种比吗啡还强效的镇痛成分,这种物质一直到年才被发现,并被命名为“唾液镇痛剂”。
同时,因为唾液里还含有钙离子,我们的下牙床长时间受到唾液的冲刷,很容易导致钙积聚形成牙石。牙石多了,就会影响牙龈健康。所以,口腔科医生都会建议大家,每年至少要做1~2次洗牙。
唾液作用非常多,其中一个是杀菌。唾液中含有一种黏液素,它能让唾液吹起泡泡。当外部细菌进入口腔时,就会被黏液素粘住,然后唾液中的杀菌成分就会杀灭细菌。
我们睡着以后,唾液基本是不分泌的,所以细菌就会趁着这个时间大量地繁殖,这就是早上起来我们会觉得口里发酸,甚至口臭的原因。
所以,早晚刷牙是一个保持口腔健康的步骤。如果刷牙以后还有口臭,你可以用刮舌器清洁一下舌苔,或者多嚼口香糖,它们有助于缓解口臭。
如果用了刮舌器还有口臭怎么办?它说明细菌可能藏匿在更深的地方。这个地方在舌根部位,叫瓦尔代尔氏扁桃体环,也叫咽淋巴环。当我们吃东西时,首先会在这里进行细菌检测。如果是老朋友,它就可以进入消化道,如果是不认识的外来物,像病*、细菌,就会在这里被剿灭。
3、胃肠道的运作
食道是一个狭长的管道,直接和胃相连,在胃的右上方。我们的胃是一侧短、一侧长的倾斜囊袋样结构。食物进入胃以后会进行分流,液体食物会自然地流到短的那一侧,然后进入肠道,不用在胃里消化;而固体食物就会顺着长的那一侧留在胃里进行再次消化,消化完再进入肠道进行下一步消化。
其次,小肠。每个人的体内有3~6米长的小肠,小肠内部有很多皱褶,小肠长达18米。而且在小肠的表面还有很多凸起的绒毛,绒毛的上面还有微绒毛。如果你把皱褶、绒毛和微绒毛全部摊平,小肠的面积可以达到平方米。这是我们整个人体表皮面积的倍。可见,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中,要经过如此大面积地消化和吸收。
进入到小肠的食物都不是固态的,而是一种食糜。小肠的消化液会把这些营养分子分解得更细小进行消化和吸收。每一根小肠绒毛都伴行了一根微小的毛细血管,经过消化液剪切以后的食物分子,就会在小肠绒毛这里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它会流经身体的第一站:肝脏。
所有的食物要在肝脏里进行第一道质量检测,如果是安全的食物,就可以进入到血液循环被细胞利用,如果是有*的,肝脏就会进行解*。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器官。很多药物都会对肝有损害,就是因为它要先到达肝脏进行质量审查。
接下来是大肠,它也叫结肠。我们知道盲肠炎。当盲肠发炎时,用手按肚脐右下侧会很疼,如果同时按肚脐左侧,疼痛感就会减轻很多;可是一旦将左侧的手挪开,“妈呀!”疼痛感就又回来了。
这个灵异现象其实是因为腹腔的器官都是被一层保护液包裹着的:当我们挤压肚脐左侧的时候,保护液就会被挤到右侧,这对于发炎的盲肠来说,就像周围多垫了几个水枕,当然感觉舒服多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检测盲肠炎,那就是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用力抬高右腿(最好有人帮着把腿往下按,施加一个阻力)。如果觉得腹部疼痛,另外又恶心、无食欲,那十有八九就是患了盲肠炎。
我们吃了的所有的食物经过小肠的消化之后,还要在大肠再消化加工约16小时。在大肠的最后几厘米出现了一个身体小“漏洞”。在这最后的几厘米,基本所有的营养成分都被吸收光了,所以身体就觉得没有必要再进入肝脏进行质量检测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血液循环不流经肝脏,而直接进入身体循环。医生利用这个“漏洞”发明出了栓剂,就是把药物做成一个小药栓,然后塞在肛门处,靠肠道的黏膜吸收。
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对有些不方便口服药物的人,比如小孩或昏迷的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给药;第二,因为这个地方不经过肝脏,所以绝大部分的药性可以得到保留。
2、肠子需要什么样的食物食物进入到身体以后,都会被消化酶分解成三种营养成分,分别是脂肪、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糖。我们吃的米饭、面条、馒头都是碳水化合物,都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分子。它和我们吃白糖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我们不建议大家吃白糖这种甜食。因为白糖本身就是糖分子,进入消化道以后,它不需要过多消化就可以直接进入血液,所以,血糖升高的速度非常快。而我们吃的米饭、面条,它们在消化道要经过长时间的消化,所以,它们分泌糖的过程是一个逐渐释放的过程,然后,机体会配合分泌胰岛素让细胞利用它。
如果你总是吃人工合成的成品糖,它就会让你的体内短时间分泌大量胰岛素。长期如此,就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
2、脂肪
脂肪是所有营养成分中最高效也是最珍贵的物质!脂肪分子里的原子排布超级巧妙,与同等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或者蛋白质相比,每克脂肪所蕴含的能量高达它们的2倍。如同电线外面都套着一个塑料保护管套一样,身体利用脂肪去包裹大大小小的神经。正因为神经有了这层脂肪保护层,我们的思维才会如此敏捷。此外,人体中的一些重要激素也由脂肪组成,不仅如此,甚至每一个细胞都被脂肪壁保护着。
当我们吃了食物以后,它是经过小肠绒毛进入血液循环的。但是,有一个营养成分不会进入血液循环,这就是脂肪。因为脂肪的分子比较大,如果它进入血液循环,很容易把血管堵住。
由于脂肪没有经过肝脏的质量审查,所以如果你吃的是好的脂肪,无异于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了一个精油SPA(水疗),如果你吃的是不好的脂肪,你的心脏和血管系统,就完全暴露在它的攻击当中,就会产生很多心血管系统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
好的脂肪除了给心血管系统做了一个精油SPA之外,它还具备抗炎和抗氧化功能。不好的脂肪主要是动物性脂肪,它含有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在体内会被转化成加剧炎症的信息素。
那好的脂肪是什么呢?主要是以植物油为代表的不饱和脂肪酸。比如橄榄油。橄榄油主要是用来拌沙拉吃的。这种不饱和脂肪酸不稳定,遇到高温容易被分解和破坏。
所以,如果炒菜,还是要用炒菜的油或固体油。其次,由于它是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容易氧化,那么在储存时,记住尽量要把瓶盖拧紧放在阴凉处。
3、氨基酸
从各类豆制品到各类肉制品,虽然味道各式各样,但它们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能被小肠壁吸收掉,这样的氨基酸一共有20多种,可以通过各种排列组合构成无数种不同的蛋白质。而我们人类在创造每一个新细胞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把一个个氨基酸排成了DNA——我们的遗传基因。
现在素食主义者越来越多,但是要在不摄入肉类的前提下确保营养全面,还是要好好花一番心思的。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组成不大一样,植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经常种类不齐全,所以也被称为不完全蛋白质。如果我们完全依靠从植物蛋白里摄取的氨基酸来建造自身的蛋白质,因为缺少动物蛋白里才有的氨基酸,最后肯定变成造不完的烂尾工程。
烂尾的蛋白质半成品之后会被重新打散成氨基酸,要么随着小便一起排出体外,要么等待机会被回收利用。豆类中缺乏甲硫氨酸,大米和小麦中缺乏赖氨酸,而玉米中甚至缺乏两种——赖氨酸和色氨酸。当然这并不代表肉食习惯就优于素食习惯,素食主义者们只需要特别注意膳食均衡便可。
最后,我们来说说肠道会遇到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便秘,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便秘的情况。偶尔的便秘已经很难受了,最可怕的是长期的习惯性便秘。那如果便秘怎么办呢?有几个小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多吃膳食纤维,它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书里给大家提供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吃洋车前子壳,一个是吃李子。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运动,它也能促进肠道蠕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便秘。比如蹲式荡秋千。怎么做呢?
首先,坐在马桶上,上身挺直90度,然后上半身向前倾,尽可能贴到你的双腿,然后再立刻挺直,接着再贴到双腿,如此反复几次。这个运动可以通过腹压按揉肠管促进肠蠕动。所以,如果有便秘,不妨在上洗手间时,坐在马桶上尝试一下。
以上这几种方法对轻度便秘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是顽固、习惯性便秘患者,有可能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寻求泻药的帮助了。
比如,高渗性泻药,乳果糖。这类泻药的作用,是能够帮助水分吸收到肠道里,使大便变得柔软,有助于排便。
再比如,润滑剂。最常用的润滑性泻药,叫液状石蜡。这种方式通常用于比较极端的情况,比如准备做胃肠镜检查,或者手术前的肠道准备。或者胃肠动力药。有的便秘是神经和肠管工作不协调导致的,可能神经不那么敏感,那肠道就罢工了,那么这类药物能和肠道的特定神经受体结合,加速肠道蠕动。
大家在服用任何药物之前,医院接受医生的建议,避免导致肠管破裂,带来生命危险。
对于用泻药的人来说,有一个定律特别重要,叫三日定律。什么意思呢?我们人的大肠分为三部分: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通常来讲,我们正常排便只是把降结肠的内容物排出去,然后一天之内又填满了,接着再排出去。所以,我们每天大概排便1~2次。
但是,如果你用了强力泻药,它有可能把你三个部分的内容物全部排出去,那你就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把大肠填满。因此,你吃完泻药以后,一般来说,2~3天是没有大便的,需要隔2~3天之后再吃泻药。千万不要吃完泻药,觉得第二天怎么没有大便,又再吃泻药,这是不对的。所以,用泻药的人,一定要记住三日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