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癌诊治中,非小细胞肺癌已经开始迈入「慢病管理的时代」,而面对小细胞肺癌,我曾在5年前的一次讲课上概括它为「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因为当时免疫治疗还没有来到我们身边,而临床中遇到的一个个真实案例常常令人十分揪心。
这个男孩从确诊到去世仅仅两年半的时间,如果那时候像他这样的患者能用上现在的免疫治疗方法,也许会有一个很好的效果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22岁的男孩,他爸爸第一次陪他来就诊时,他爸爸说告诉我,农村男孩成家都早,他已经是个一岁多孩子的父亲,当他确诊为小细胞肺癌时,他媳妇又刚刚怀第二胎。这个男孩从确诊到去世仅仅两年半的时间。这就是我写这篇报告时所提到的「困境」。如果那时候像他这样的患者能用上现在的免疫治疗,也许会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写这篇报告时刚好是在年前后,那两年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特别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假如我们把肺癌看做一个大家族,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则算是比较远的「亲戚」,因为他们的特点并不像。我甚至有时候怀疑小细胞肺癌的起源?对于小细胞肺癌这种疾病,我们知道常规的治疗方法就是放化疗,一部分病人非常有效,但想根治却不容易。它就像蝗虫一样,你把它驱散了,很快它又卷土重来。正因为它容易复发,所以总体生存期(OS)很差。
还有一个小细胞肺癌患者,是一个40多岁的男性,他强烈的求生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之前的治疗情况曾一度好转,之后病情复发,先是淋巴结肿大,在外院进行了放疗。但没过多久又因为出现大量胸腔积液来我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和方案都不行,很快人就去世了。很多小细胞肺癌有神经内分泌癌的特点,会出现顽固的低钠血症,一旦出现低钠血症我们就要限水,还要让他吃盐胶囊,所以这个病很痛苦,而像这样遗憾的病例非常多。因此,几年前我特别想告诉实验室的科学家这些在临床中看到的问题,特别想告诉他们,对小细胞肺癌有没有什么办法去研究它?看看有没有什么靶点以此来研发一些新药?因为我们在临床上能发现它的不同,但药就只有那几种,我们能拿它怎样呢?临床医生没有办法,它确实生存率很低,我们经常是看着病人放化疗几个周期,肿瘤迅速缩小,大家都非常高兴,但高兴劲儿都还没过,肿瘤就复发了,病人迅速死亡。
因此,当时我总结小细胞肺癌所面临的困境,一是它的治疗几十年无新进展,主要是以化疗为主,早期广泛转移以及初次放化疗效果较好,但大部分患者1年内病情出现进展;二是靶向治疗研究在小细胞肺癌中也无明显突破。但随着免疫治疗的出现,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自年起,免疫治疗逐步在二线、一线有了新的进展,阿替利珠单抗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首次将中位生存期突破至1年以上。
然而谈及对肺癌尤其小细胞肺癌的规范化诊治,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我认为首先必须要带领科室构建化疗、放疗、靶向、介入、生物免疫治疗等综合防治体系。
我们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介入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全省学科龙头科室的?我们是如何构建放化疗、靶向、介入、生物免疫治疗的综合防治体系的?
目前我们呼吸危重症医学科为国家重点专科,也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已成为河南全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龙头科室,肺癌诊治也是我科室的一个重要亚专科及发展方向。很多人都问过我,我们到底是如何让一个科室一步步构建起化疗、放疗、靶向、介入、生物免疫治疗等综合防治体系的?实际上,医院呼吸介入技术是有深厚传承的。也许大家并不太了解医院在呼吸学科方面的所长,借此机会我简单做个介绍。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全国79家PCCM专培基地之一。科室有三位博士生导师,同时有6个专(单)修基地,因此医院在教学培训方面、科研方面可以说下了很大功夫。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拿到国家级的科研平台,但河南省发改委颁发的数字肺研发工程中心、省科技厅颁发物联网慢病管理中心,还有省卫健委的医学重点实验室,可以说在全省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基于此,医院是全省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呼吸内镜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是PCCM医院,也是河南省呼吸医学中心。因此,我们这个团队基础是非常好的。记得我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老前辈、也是曾经当过我们副院长的马厚志教授说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出版的呼吸介入教科书中,部分图谱都是由医院呼吸介入学科医生提供的。因此,我们的呼吸介入学科是通过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目前每年有超过1万多例操作,超过例的三四级手术。
想要带领科室构建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这些综合防治体系,我认为自身需要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懂得如何团结科室力量,共同发展。医院工作了10多年,年调入医院。年到年,我在美国旧金山做博士后,回国后在科研处主持工作,之后又回到科室当科主任。对我而言,在接受学术专业培养上面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对于搭建综合防治体系,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家的整体观念必须提升,即同质化的培训,最基础的就是先从自己科室做起。
我们科室有70多名医生,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做到我们科室内部人员的同质化?首先需要紧跟指南,紧跟规范化前沿。科主任必须实实在在地去抓。只有大家理念相同了,才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如同一个球队,球传到谁脚上,大家踢球的方向一致,才能进球。因此,同质化的培训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十分感恩我们周围的辅助科室,他们的力量也非常强大。比如我们的病理诊断能力,我们的呼吸介入团队,无论是遇到复杂的感染性疾病,还是操作困难、摸不着头脑的肿瘤性疾病,我们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在规范的操作下勇敢而细心,决不怕担风险而止步不前。业务方面,我有勇气和信心,能够最终获得病因的诊断。而诊断体系的建立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肺癌多学科会诊(MDT),风雨无阻地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有一些病例非常吸引人,大家希望知道结局,这种共同讨论、共同分享的方式,也就是同质化的培训,是一个很精准的诊断平台,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协同方式。只有这些全部做起来了,才能搭建所谓的化疗、放疗、靶向、介入、生物免疫治疗的综合防治体系。当然,这些主要讲的都是诊治体系,还有预防。预防怎么做?这又牵涉到我们对肺小结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