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demyelinatinglesions,TDLs)曾被称为肿瘤样炎性脱髓鞘病变或脱髓鞘性假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特殊类型,主要位于大脑半球,少见于脊髓。TDLs可模拟脑肿瘤的特征,如症状相对较轻,病灶较大伴明显水肿,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因此临床上易被误诊为脑肿瘤。
年,Kepes等学者报道了31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脑TDLs,认为其是介于多发性硬化(MS)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之间的疾病。近期研究显示TDLs的致病机制类似于MS、Balo病和ADEM,相互之间有重叠,因此,TDLs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虽然脑组织活检病理是诊断TDLs的金标准,但具有一些限制:(1)患者可能对手术有所顾虑,医院可能无法进行病理检查;(2)模棱两可的病理结果:不典型的TDLs病灶中可能存在胶质增生和异型细胞,较难与胶质瘤相鉴别;(3)活检前使用激素会导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缺乏典型的病理表现,反应性T细胞浸润在PCNSL病灶周围,使得PCNSL被误诊为TDLs;(4)若第一次活检未能取得足够的脑组织或未达到正确的部位,需要再次活检。
目前,TDL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和神经影像。由于尚无诊断标准和专家共识,本病的诊断和治疗缺乏一致性。许多患者因被误诊而未接受合理的治疗,部分患者甚至接受了病灶切除术或伽马刀治疗。近年来,中国关于TDLs的研究增加了本病诊治的依据,对其认识也越来越成熟。因此,来自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TDLs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医院提供参考。特别是对于无法实施活检的患者,其意义更加重大。
临床特征起病方式
TDLs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缺乏相应数据。TDLs通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也可慢性起病。起病前常无前驱症状,少数患者可有疫苗接种史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中青年人群。中国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而其他国家的患者发病年龄更大。
疾病进程
先前,学者们认为TDLs是介于MS和ADEM之间的疾病。青少年ADEM患者可能伴发TDLs。Poser和Brinar认为TDLs是经典MS的变异表型,Lolekha和Kulkantrakorn亦同意该观点。近来,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显示多数TDLs是单相病程,部分患者可转变为复发-缓解型MS(RRMS),或者复发型TDLs。极少数患者可伴发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症状和体征
TDLs病灶主要位于大脑,少数位于脊髓。相较于胶质瘤,多数TDLs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更重。但是,少数TDLs患者影像学表现很重而症状和体征相对较轻,又类似于胶质瘤。TDLs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言语含糊和肢体无力。部分患者可有认知和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和神志淡漠,容易被患者和家属忽视。症状通常会持续恶化或者出现新的症状,也可有视觉障碍。TDLs的症状和体征与病灶的位置和范围有关,一次病程中症状可以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癫痫发作相对少,而更多见于胶质瘤。播散性或多发性病灶的TDLs可以影响认知,甚至引起尿便障碍。
TDLs更倾向于累及白质,但皮层和皮层下也可以受累。病灶可以是单发或多发,常为双侧,同时累及脊髓者极少。额叶病灶最常见,颞顶叶、基底节区、胼胝体和半卵圆中心也可出现。
辅助检查脑脊液和血液学检查
1.脑脊液检验:颅内压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蛋白含量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细胞数通常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寡克隆带(OB)轻度或强阳性。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或IgG指数可升高。动态复查脑脊液OB持续阳性可提示其向MS转化的可能。
2.血化验:极少数TDLs患者可转变为NMOSD,其血清AQP4抗体阳性。伴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复发。
电生理检查
对于TDLs并非特异性检查,但视觉、脑干和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亚临床依据,用于TDLs病灶的定位和受累范围的推断。
神经影像学
根据神经影像学形态特征,可以将TDLs的病灶分为三类(图1-7):(1)弥漫浸润性病灶:边界不清,不均匀强化,T2WI可见弥漫浸润性生长方式(图1a和b);(2)环形强化病灶: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呈闭环或开环强化(图1c);(3)巨大囊性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环形强化(图1d)。
图1:三例TDLs患者,三种形态类型:浸润性(a和b),环形强化(c)和巨大囊性(d)
头颅CT
平扫时多数TDLs病灶呈低密度(图2a),少数为等密度(图3b),增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
头颅MRI1.MRI平扫:TDLs病灶常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较CT显示的病灶范围大。约70-%TDLs患者的病灶在T2WI上为高信号,边界清楚(图5b),而少数病灶的边缘可见T2WI低信号(图4a)。大多数TDLs病灶具有占位效应(图1a,2b,2c,和3a),但较脑肿瘤轻,病灶周围常可见水肿。在急性或亚急性期,水肿主要为细胞*性水肿,DWI序列上为高信号(图4b)。经激素治疗后,病灶可在数周内变小或消失。
2.增强MRI: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增强MRI可见不同模式的强化,如结节状、闭环、开环或火焰状强化。开环强化又称为C形强化(图5a),是最典型的,即病灶边缘不连续的半环形强化。对于部分TDLs病灶,扩张的小静脉形成梳齿状结构(图1b和2d),垂直于侧脑室,常见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是TDLs相对特异的影像表现,而未见于脑肿瘤。
在中国,一项纳入60例TDLs患者的研究显示TDLs的病灶呈动态变化,和病情进展相一致:(a)在急性期(起病时间≤3周),病灶为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图5c);(b)在亚急性期(起病4-6周),病灶逐渐演变为开环、闭环或花环状强化,可伴有斑片状强化(图5d);(c)在慢性期(起病7周后),病灶仍呈开环或闭环强化,强化逐渐减弱或消失。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MRS可以反应病灶内组织代谢产物,有助于TDLs和PCNSL的鉴别诊断。TDLs的MRS表现:胆碱(Cho)峰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多数病灶乳酸峰可一定程度地升高(图6a)。
磁共振灌注成像(PWI)
PWI可用于TDLs和脑肿瘤的鉴别。高灌注通常见于胶质瘤(图7a和b),而TDLs灌注多不增高(图7c和d)。
图2:轴位CT上的TDLs病灶:双侧半卵圆区大片状低密度灶(a);FLAIR序列:右侧半卵圆区大片状高信号影,左侧半卵圆区多发斑片状高信号影(b);T2WI:右侧半球大片状高信号影(c);T1增强:梳齿状强化,垂直于侧脑室(d)
图3:轴位MRIFLAIR上可见蝴蝶状的TDLs病灶(a);轴位CT上同样的病灶表现为大片状稍低密度影(b);胼胝体II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胼胝体压部和双侧顶枕叶之间可见大片弥漫稍高密度影(c);PCNSL患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轴位CT可见左侧基底节区“肾”形高密度病灶(d)
图4:T2WI上多发圆形的TDLs病灶,即“煎蛋”征(a);DWI序列示双侧侧脑室旁TDLs病灶呈高信号,伴有环形弥散受限(b);DWI序列可见PCNSL胼胝体压部病灶弥漫稍高信号(c);III级间变性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DWI序列上可见右侧额叶片状低信号灶,周围可见弥漫高信号影(d)
图5:一例TDLs患者,增强T1WI可见闭环强化和开环强化,开口处朝向皮层;同时可见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a,起病22天);另一例TDLs患者,轴位T2WI可见双侧侧脑室额角和枕叶“云雾状”高信号灶伴随边缘低信号(b,起病30天);增强T1WI可见双侧侧脑室额角斑点状强化(c,起病10天);矢状位增强T1WI可见双侧侧脑室额角和枕叶“C”形强化,前者开口朝向侧脑室,后者朝向皮层(d,起病30天)
图6:一例TDLs患者,MRS示Cho峰明显升高,NAA峰轻度降低,Cho/NAA=1.28,乳酸峰(TE=)升高,β、γ-Glx峰升高(a);一例III级间变性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MRS示Cho峰升高,NAA峰降低,Cho/NAA=3.72,可见乳酸峰升高(b);一例PCNS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MRS示Cho峰升高,Cho/Cr=8.0,NAA峰在正常范围,脂质峰明显升高(c)
图7:一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增强T1WI可见左顶枕叶结节状强化病灶(a),ASL示病灶高灌注(b);一例TDLs患者,轴位FLAIR可见皮层和侧脑室之间蝴蝶状皮层下病灶,累及胼胝体膝部(c);ASL示双侧病灶低灌注。ASL:动脉自旋标记
病理学TDLs病灶主要累及脑白质,也可累及皮层和皮层下区域(图1a)。TDLs的病理学表现如下:(1)HE染色可见组织结构破坏和髓鞘脱失;(2)轴索神经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脱髓鞘区轴索保留;(3)HE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可见病灶内巨噬细胞吞噬髓鞘,在急性期,勒克司坚牢蓝(Luxolfastblue)染色可见巨噬细胞胞浆内充满髓鞘碎片;(4)病灶内及周围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5)H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病灶内不同程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GFAP或Holzer染色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丰富的胞浆,伴偏心核和多发成星形过程;(6)多数病灶中,可见分散型Creutzfeldt细胞(偏心核、增大的星形胶质细胞),其特点为胞浆丰富,淡染色,核膜消失,染色质不规则被称为“流产核分裂”,容易误诊为胶质瘤。Creutzfeldt细胞并无诊断TDLs的价值,但同时伴有病理性脱髓鞘有助于TDLs的诊断;(7)TDLs的病理特征随着病程进展而变化。急性期(起病3周内)病理结果符合炎症反应急性期表现:病灶内炎症反应活跃,髓鞘大量脱失,不同程度的髓鞘内水肿。亚急性期(起病4-6周)病理结果符合炎症反应的慢性期表现:病灶边缘清晰,轴索相对保留,巨噬细胞包含髓鞘碎片,聚集在病灶周围。慢性期(起病7周后),阴燃或无炎症活动是主要的病理表现:病灶内部分髓鞘再生,无活动性炎症反应,病灶内可见少量炎症细胞,周围可见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其胞浆内少见髓鞘碎片。逐渐的髓鞘再生是病灶非活动性炎性期主要的病理改变。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和病理结果,TDLs的诊断标准包括基本标准、支持性标准、警示性标准和排除性标准。建议将TDLs的诊断分为三类:
1.病理确诊的TDLs:TDLs典型的病理表现,无其它排除诊断的表现。
2.临床确诊的TDLs:必须满足以下标准:(1)无排除诊断的依据;(2)符合所有基本标准;(3)6条支持性标准需满足至少4条;(4)无警示性标准。
3.临床很可能的TDLs:必须满足以下标准:(1)无排除诊断的依据;(2)符合所有基本标准;(3)6条支持性标准需满足至少4条;(4)可存在警示性标准,警示性标准需要被支持性标准抵消:(a)存在一条警示性标准,需要至少多一条支持性标准;(b)存在两条警示性标准,需要至少多两条支持性标准;(c)警示性标准不能超过两条。
诊断标准细则
基本标准
1.症状和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在一段时间内进展,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缺损。
2.头颅MRI(≥1.5T):单发或多发病灶,至少一个病灶具有占位效应,伴或不伴水肿,病灶长轴需要≥2cm。
a.占位效应评分:(a)轻度:脑沟消失;(b)中度:脑室受压;(c)重度:中线移位,或海马钩回疝,或大脑镰下疝。
b.水肿评分:(a)轻度:<1cm;(b)中度:1-3cm;(c)重度:>3cm。
3.主要累及脑白质。
4.头颅CT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5.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和神经影像学表现不能被其它颅内病变所解释。
支持性标准
1.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需满足以下4条:(1)中青年起病;(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以头痛作为首发症状;(4)疾病严重程度与神经影像表现相符(一些感染性疾病临床症状重于影像学表现,胶质瘤则相反)。
2.对于实验室结果,需符合以下5条中至少3条:(1)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升高(通常≤mmH2O);(2)脑脊液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通常≤50/mm3);(3)脑脊液蛋白正常或轻-中度升高(通常≤00mg/L);(4)脑脊液OB阳性和/或MBP升高;(5)血清AQP4阳性。
3.对于神经影像学表现,需符合以下2条中至少1条:(1)多发病灶,但非粟粒状,双侧大脑半球受累;(2)病灶边界清楚(有时在T2WI上有低信号边缘)。
4.不同临床阶段(≤3周,4–6周,7周)增强MRI表现呈动态变化:同样的病灶可表现为“结节状”、“斑片状”、“环形”(“开环形”、“花环状”、“火焰状”)强化,后期强化常逐渐消退。
5.增强MRI上可见环形强化病灶,伴如下特征:环是不连续的,有一个或多个开口,呈“开环”、“C形”或“倒C形”强化。
6.“梳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