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鹃
临床科研两手都要硬
王雪鹃,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教育处副处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委副主委,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肿瘤学组淋巴瘤PET/CT工作委员会副主委等多个学术组织委员,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如何将核医学更好地服务患者,是医院核医学科王雪鹃教授一直思索的问题。“要成为一名让患者满意的好医生,需要一手抓临床,一手抓科研,善于发现临床问题,用核医学新药或先进检查技术进行研究,再将结果拿到临床中验证。”
王雪鹃在研究生期间专攻开展新型靶向显像剂开发及临床转化工作。她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核医学中,利用蛋白表达技术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小肽,进行靶向受体显像。虽然该示踪剂未能转化临床,但科学研究及创新深深植入到她血液中。
研究生毕业后,王雪鹃有幸留院工作。作为住院医师,她经常接触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这些患者抱怨自己不但失去曲线美,还经常出现淋巴水肿,十分痛苦。为解决患者的困扰,王医院资助下,开始了新型显像剂研发。她不但研制出特异性示踪剂99mTc-利妥昔单抗,而且证实它是安全可行的。45岁的王雪鹃至今还记得,一名患早期乳腺癌的漂亮妈妈参加临床试验,活检证实没有转移,能行保乳手术而喜极而泣。那时,王雪鹃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助力健康”的含义。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到乳腺癌及黑色素瘤中。十余年间,万名患者从中受益。
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王雪鹃看到了国内外核医学的差距,起了出国进修的念头。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年开始,她分别到瑞士、美国进行深造,师从国际著名放射化学专家及分子影像专家,进行多种示踪剂研发及转化。为了学到更多知识,王雪鹃经常通宵达旦工作,不但研发出多种肿瘤靶向示踪剂,还帮助同事们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
年10月,王雪鹃放弃国外优厚条件,重新回到医院核医学科,投入繁忙的临床工作。医院多学科讨论时,她了解到乳腺癌及胃癌一旦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特别容易出现复发转移。曲妥珠单抗是针对这类患者的新药,但一部分患者疗效不佳。王雪鹃想,如果能够“看见”肿瘤表达HER2情况就好了。她用美国学到的双标记技术及多模态显像技术,研制出靶向HER2探针,在肿瘤模型中检测并实时切除HER2阳性病灶。该研究目前已圆满完成。由于曲妥珠单抗分子较大,该示踪剂转化之路并不顺利。她又开始用18F-FDGPET/CT预测肿瘤患者HER2表达状态。该项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为紧跟国外先进技术,王雪鹃积极参加美国及欧洲核医学年会。年,在参加此会时,她了解到18F-FDGPET/CT在淋巴瘤个体化诊治中能大显身手,欧洲已经应用18F-FDGPET/CT评估淋巴瘤新药疗效及预测患者预后。在阅读大量国外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后,她归纳总结出淋巴瘤PET/CT热点问题:如部分患者化疗后PET/CT假阳性常干扰了临床决策。回顾了几万例淋巴瘤PET/CT图像后,她提出新的PET/CT影像评估标准——北京标准,有效地判断PET/CT假阳性。该标准获得了国内外同行认可,在国际会议发言4次,特邀报告1次。现在,她的目光又转向构建PET/CT介导淋巴瘤预后评估体系,前瞻性研究在三项临床基金支持下顺利进行。每次看到自己的研究为临床医生及患者带来满意的笑容,她觉得心里甜滋滋的。
王雪鹃认为,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用临床需求促进科研新思维,利用核医学科研扩展临床应用,而且需要有恻隐之心。未来,王雪鹃仍会在临床及科研两条道路上披荆斩棘,让更多科研及临床研究成果惠及普通大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