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山海
TUhjnbcbe - 2021/10/19 5:32:00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行医、执教半个多世纪,倡仲景之学,上溯岐*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博采众长,学验宏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善用柴胡剂、苓桂剂、泻心剂类方,尤其精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本文拟对刘老治疗胃痛十二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1、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而致气血迟涩,其性收引而致脉细急,故发胃痛。

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嗳,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痛饮治之。

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苏9g,吴茱萸9g,炙甘草6g。

若胃冷痛,腹肌痉挛甚于胃寒痛,脉沉迟而微,手足凉,苔白者,则用大建中汤治之。

又若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胃脘作痛,脉紧苔白者,则用五积散发表温里,顺气消痰,调气活血以治之。

随症加减:表证重者加桂枝;里寒重者改成肉桂;阴寒盛者加附子;腹痛呕吐加吴茱萸;有汗者减麻桂;气虚者去枳壳、桔梗,加人参、白术;妇人寒邪痛经则用艾叶醋煎。

对于外感寒湿之邪凝聚于胃脘,阳气被遏,不得舒展,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者,则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之法,刘老常用加减藿香正气汤。

组成:藿香9g,紫苏6g,茯苓6g,炒白术9g,陈皮6g,厚朴9g,桔梗6g,半夏9g,荆芥6g,防风6g,甘草6g。

2、消食导滞,清利湿热法

若饮食积滞日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于肠胃,食积内停,阻滞气机,则胃脘胀痛。

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舌苔*腻,脉沉有力。

治宜消食导滞,清利湿热,刘老常用枳实导滞汤清理胃肠、祛湿导滞以治之。而对于小儿食滞胃脘之脘腹胀满疼痛,则常用保和丸加减。

刘老指出:今之小儿诸病,以伤食为多见,缘由小儿脏腑娇嫩,易受损伤,加之小儿自制力差,大人疼爱有加,各种食品琳琅满目,食之过多,脾胃无力运化,食滞胃脘,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恶闻食臭,或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浊垢腻,脉滑等症,尤以厌食或食少为突出,此时大人又唯恐营养缺乏,想尽一切办法进食进补,使之雪上加霜。

刘老师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陈皮6g,连翘10g,莱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疗此症而获愈。

3、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法

盖脾属土,湿为土之气,因湿属阴邪,其性黏滞,若湿滞脾胃,运化失职,阻遏气机,气滞不行,故胃脘胀痛。

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刘老常用平胃散以治之。

刘老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盖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胃脘胀痛、嗳气呃逆、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

如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则用本方与大**连泻心汤接轨,刘老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

《医宗金鉴》歌曰“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大便黏滞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

其方实为平胃散与泻心汤接轨而成。若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汤”。

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

4、行水消痞法

盖脾胃主受盛运化,运化不利,则痰浊水饮最易生成,若水饮停于胃中,阻滞气机,则胃脘胀满疼痛。

症见:心下痞满疼痛,恶心嗳气,纳食不馨,心悸,眩晕,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治以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刘老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

方中生姜、半夏温化寒凝,行水散饮,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有降浊升清之功。

刘老临床用本方时,半夏、生姜剂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强调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

又若水饮停于心下,心下悸痛,怵怵惕惕,按之鼓手,脉弦或沉,舌苔水滑者,则用茯苓甘草汤(又名苓桂姜甘汤)治之。

本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重用生姜温胃散饮,茯苓淡渗行饮,桂枝通阳化气,甘草扶中补虚,合为温胃化饮,通阳散水之剂。

刘老指出:本方生姜的剂量一定要大,使之既可温胃散寒降逆,又可通气化饮,才收佳效。

5、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阴经脉“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肝与胃虽是一脏一腑,但在肝病过程中,肝气犯胃尤为多见,可谓“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

临床症见:脘腹胀痛,呕吐酸水,嘈杂不适,脉弦滑,舌边尖红,舌苔白腻。

治宜疏肝和胃之法,刘老常用萸连二陈汤。

组成:吴茱萸9g,*连9g,川楝子6g,陈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

方中吴茱萸配*连名左金丸,能治肝经火郁,呕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陈皮、生姜、茯苓等和胃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其功。

若肝气横逆犯胃阻隔,上下不得通畅,症见:胃脘疼痛,上下格拒,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脉右弱左弦等,刘老则用制肝安胃汤以治之。

组成:*连5g,川楝子12g,花椒4g,白芍12g,乌梅15g,淡姜渣12g,当归须12g,橘红10g。

6、疏肝清热法

若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气有余便是火,肝火邪热犯胃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脉弦滑等,治以疏肝和胃,清热解郁法,刘老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以治之。

若泛酸明显,则用加味乌贝散:海螵蛸30g,浙贝母6g,鸡内金9g,*连6g,颠茄片10片,共为细末,每次服4.5g,日3次。

又若少阳热邪不解,而又并于阳明,胃中热结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

症见:胃脘及腹急痛,胁满胀疼,痞硬发满,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厚,脉来弦滑有力等。

治宜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清泄胃肠。方中柴胡、*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阳之邪,另加大*、枳实疏导阳明胃家之结热;又以白芍平肝胆以伐木气之横逆。

此证为少阳病挟里实,故不用参、草之滞;单用大枣者,则为保胃存津。在剂量上,方中倍用生姜之义,既可配半夏以治“呕不止”,又可载大*而不使速攻,况“柴胡得生姜之散而功效更捷”,得大*之力而具有承气之意,故能双解少阳、阳明两经之邪热,是治疗少阳病实证的和下兼用之法。

热结重者加重大*、*芩的用量,再选加竹茹、龙胆草、牡丹皮、青黛等;胸胁胀闷气郁重者可加青皮、郁金等;胁痛重者可加金铃子、延胡索、旋覆花等;挟痰热者加竹茹、瓜蒌皮、浙贝母等;湿痰盛者可重用生姜、半夏,另加陈皮、茯苓等。

刘老指出:本方既可疏利肝胆气逆,又能清泄肠胃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所以大柴胡汤对外感病可用,内伤病也能用,只要见到肝胃不和、气血不利的证候就可使用。近年来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肝胆系统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症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

7、活血行气止痛法

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刘老常用乌及汤治之。

组成:海螵蛸30g,白及9g,当归9g,赤芍9g,生蒲*9g,五灵脂9g,炒白术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芪、白术、炮姜,去五灵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刘老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

又若七情所伤,气滞血结,心下作痛,胀满窒塞,脉沉,舌暗者,刘老则用分心气饮行气活血止痛以治之。

组成:霍香9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炒白术6g,桔梗6g,木通,6g广木香9g,香附9g,麦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槟榔6g,莪术6g。

本方即藿香正气散减白芷、厚朴,加木通、木香、香附、麦冬、肉桂、青皮、桑白皮、槟榔、枳壳、莪术而成。

8、疏肝理脾,调和气血法

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郁伤肝,忧愁思虑伤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则胃脘疼痛作矣,刘老常用柴胡桂枝汤治之。《伤寒论》中本方证条文即有“心下支结”之论述,是由太阳、少阳两经气机郁滞所致。

本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内和脾胃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内和肝脾柴胡桂枝汤于外感病则为太少表里双解之剂,于内伤杂病则是调和肝胆脾胃、气血营卫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疗脾胃疾病的方剂,临证之时,需要加人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药,以增强其功效。

9、寒热同调和胃消痞法

若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寒热错杂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盖脘痛痞满之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异,属气属血之分,然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者尤多。

对此等病例,刘老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分证治之。其中,半夏泻心汤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连、干姜而成,属于和解剂之一。

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刘老指出半夏泻心汤实为治疗脾胃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临床上,对单纯的脾胃热证或寒证较易医治,而对于脾胃运化失常所产生的寒热错杂、升降乖戾之证,若不明和解脾胃阴阳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

目前,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运用得当,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生姜泻心汤证多由脾胃失和,升降失序,中焦痞塞,以致寒热错杂,水饮内生所致。

其主要见症为胃痛脘闷不舒,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胁下阵痛,或伴有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脉多沉弦,舌上多有水滑之苔。方中重用生姜化饮降逆,辅以*芩、*连之苦寒以清热和阳,干姜、半夏之辛热以散痞和阴,更配以参草大枣补脾和中助其斡旋,于理于证,曲曲中窍。

刘老认为:此方“苦降辛开甘补,散饮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临床应用每收捷效。而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加大扶虚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

总之,上述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乃辛开苦降之代表方剂,均为针对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而设,临床表现以中见痞满、上见呕吐、下见下利为共同特点,病机为脾寒胃热并存,寒热互结痞塞于中。

此方实为辛开苦降法的种加减化裁,均采用等、连与干姜、半夏配伍,芩、连苦泄以清热,半夏、干姜辛开而祛寒,如此寒温合用,苦辛并投,使气机得畅,升降得调,从而达到开结消痞的目的。

临床中只需抓住或痞满而痛、或下利、或呕吐的症状特点,证属中焦寒热错杂者,均可加减应用。

10、滋养胃阴法

胃称阳明,“两阳合明”,标志着阳气的隆盛,所以胃气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阳明之气为燥,故同太阴为表里,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以下行为顺,若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

临床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此时治疗当以滋养胃阴为主,刘老常选用益胃汤加减。玉竹10g,生地*10g,麦冬30g,沙参10g,冰糖10g。

益胃汤法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纳总结后,提出“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认为“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组成,以甘凉柔润之法滋养胃阴,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

同时,刘老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

此二药并用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本草正义》),对于慢性胃炎之阴虚者,实有一举两得之妙。

11、益胃和肝法

正常情况下,肝胃之阴液,具有节制肝、胃之气阳的作用。肝阴虚或者胃阴虚,不能节制其脏腑之气阳,则可导致肝胃失和。

因此,肝胃阴虚而失和是不可分割的,在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上都有其特殊性,不能将之与一般的肝胃不和相提并论。

一旦肝阴不足而不能制约肝阳,则使肝阳发动,肝气横逆或胃液虚损而不能济于胃阳,则盛阳无制,燥气得逞而使胃失和降。

肝阴虚所致的肝气横逆以及胃液亏损所致的胃失和降,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了“阴虚性的肝胃不和”。

对于肝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脘痞胀或疼痛,胸胁满闷,嗳气或呃逆,伴见不欲饮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发干,尤其以晨起为甚,或兼低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

刘老常用柔肝滋胃汤以治之。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白芍、川楝子、佛手、橘叶、牡丹皮。

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调气之功,又滋养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气而不犯香燥劫阴的特点。

临床常用加减法:如胸咽堵塞者加贝母、郁金、枇杷叶、射干等宣肺利咽以顺其气;头目眩晕者加菊花、珍珠母、石决明等平肝以潜阳;恶心呕吐者加枇杷叶、竹茹、荷蒂等和胃以降逆;不欲饮食者加生扁豆、生谷芽、石斛等滋养脾胃以健其运化;大便泄泻者去生地*,加生牡蛎、生山药等健脾以固涩。

对于胃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中灼热疼痛,口咽干燥,虽欲饮水而量不多,纳食减少,厌食荤腥,大便偏溏,或兼胸脘胀满,嗳气不除。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脉弦细或数。

治用益胃和肝汤,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白芍、枇杷叶、川楝子、郁金、荷蒂、牡丹皮。本方具有滋胃阴、和肝气之功,以养阴凉血,通胃平肝,滋而不腻,疏而不旷,降而不泻为特点。

此外,如果胃中灼热,加大石斛、*精、山药之剂量以和其阳热之气;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绿粤梅、佛手等调理气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蛎,甚者加乌梅;心烦寐差者则加夜交藤、合欢花等。

12、温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故胃痛绵绵,因寒得温而散,得冷则凝,故喜嗳喜按,喜热饮食,遇冷痛甚。

临床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按喜嗳,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

治宜温中健脾,益气止痛,刘老常用*芪建中汤治之。

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6枚,*芪5g,炙甘草6g。

若胃虚而寒,上脘作痛,时发时止,悠悠而痛,饮食减少或乏味,或消化不良,或作呕,体瘦面白,舌嫩脉弱者,刘老又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

而对于胃溃疡属虚寒者,见胃痛、头痛、呃逆、泛酸、时有烦躁者,则治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巧,以收佳效。

▽▽

五运六气

脉学

针灸

艾灸

推拿

节气

形意

身心

获取干货合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