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系王氏亲撰,由苒门人顾彩卿抄录,顾传门人章成器,章传顾殿良医师。常熟市中医褚玄仁医师搜集王氏遗著时,曾将顾殿良所藏抄本王旭高《内科医案》、《外科医案》、《外科症治秘要》、《内科医学刍言》、《痘症赋》、《王氏治肝三十法》收集整理。
一、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则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理气。如制香附、广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如兼寒则加吴萸、广木香。兼热加黑山栀、丹皮。兼痰加制半夏、茯苓。如疏肝不应,用二法。
二、疏肝通络如气滞络脉瘀阻,前法兼通血络,则加旋复花、猩绛、归须、桃仁、泽兰等味。
三、柔肝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用柔肝法,如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之属。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四、缓肝如肝气盛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用炙甘草、大枣、淮山药、麦芽、柿饼之属。
五、培土泄木如肝气乘脾,腹痛者,宜六君子汤加淡吴萸、白芍、广木香之类,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六、泄肝和胃若肝气乘胃,脘痛呕酸水,用二陈汤加左金丸、或白蔻仁、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七、泄肝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必痛,宜泄肝,则用金铃子、延胡、川连、吴萸。兼寒,去川连加橘核、桂枝。寒热俱存,加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八、抑木如肝气上冲于肺,猝然胁痛,暴上气而喘者,宜抑木,如川连、淡吴萸、桑白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肝气之症,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气居多。旁走者,血虚为甚。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而名异。但为病不同治各有异耳。
九、熄肝和阳即凉肝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先用熄风和阳法,如羚羊角、丹皮、菊花、钩藤、石决明、蒺藜等味,即是凉肝法也。
十、熄风潜阳即滋肝法若熄风和阳不效者,再以熄风潜阳,如生地、牡蛎、女贞子、元参、白芍、菊花、阿胶等味,即滋肝法也。
十一、培土宁风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大枣、白芍、玉竹,即是培土宁风法、抑木缓肝法也。
十二、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挛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宜生地、当归、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法也,
十三、煨土御寒风《金匮》白术附子甘草汤,治风寒头重眩苦极,食不甘味。是煨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十四、清肝如肝火上升,头痛且昏,目赤,宜羚羊角、丹皮、黑山栀、*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十五、泻肝如肝火亢逆,头痛、胁痛、牙痛,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
十六、清金制木肝火上亢烁金,干咳肋痛,或痰中带血,清之不应,宜清金制木。火之亢逆也,宜用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石决明、石斛、枇杷叶等味。
十七、泻子如肝火盛者,当泻心火,如川连、生甘草等,即宗古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意也。
十八、补母即滋水涵木法如肾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者,当益肾水,乃虚则补其母之法。如六味地*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意也。
十九、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陈皮、丹皮、黑栀子、白芍、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二十、温肝肝家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如肉桂、吴萸、蜀淑,如兼中虚胃寒加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二十一、补肝如肝阴不足,证见肝部隐痛,头目昏眩、失眠,舌苔淡绛、脉息细弦,宜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山萸肉、芝麻、沙苑子。
二十二、镇肝如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头昏、心悸耳鸣、惊惕不安,宜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紫石英,以重镇肝阳。
二十三、敛肝敛肝之法,用于肝气、肝风、肝火之证,如疏肝、泄肝、平肝熄风等法无效,用乌梅、白芍、木瓜之品敛肝。此法对肝气、肝风、肝火,权其机宜,皆可参用。
二十四、平肝平肝如金铃子、剌蒺藜、双钩、橘叶等味。
二十五、散肝即木郁达之法。木郁达之,逍遥散是也,即经旨皆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即散肝法也。
二十六、搜风又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有外风引动风者,故肝风者,肝风门中每每多夹。则搜风之药亦当用,如天麻、羌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虫、白附子。
二十七、补肝阴补肝之法,亦有微补肝阴之法,如生地*、白芍、乌梅之属。
二十八、补肝阳补肝阳,如肉桂、川椒、肉苁蓉。
二十九、补肝血若补肝血,则用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三十、补肝气补肝气,可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本文摘自《苏州市老中医文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