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肝脏B超报告单常见术语全在这里
TUhjnbcbe - 2021/5/27 19:43:00

超声是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在肝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B超就像一个检测“雷达”,对肝脏损伤程度及有无实质性病变等都可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但B超报告单上有很多医学术语,如“强回声”、“弥漫性”等,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解以下常见术语对读懂报告单很有帮助。

异常回声区

正常肝实质,回声呈较低的细小光点,分布均匀。如果肝上有占位性肿块,B超会提示异常回声区。如果肝内回声不均,提示可能脂肪肝、肝纤维化;如果有强回声区,提示肝内可能有胆管结石、钙化灶,一般无大碍;如果强回声同时血管很丰富,则血管瘤可能性大;如果提示无回声区,则肝囊肿可能性大;如果提示肝内低回声,其内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可能与肿瘤等相关;如果提示多发低回声区,要怀疑是否是消化道肿瘤肝转移。一旦发现异常回声,医院复查彩超或是进一步做增强CT或核磁,以了解包块的性质。

边缘外形改变

正常肝组织边缘光滑整齐。如果有肝硬化,除了回声不均,B超会提示肝脏表面不光滑、边缘变钝,甚至肝脏有萎缩。慢性肝炎迁延不愈,B超下可见肝脏体积增大。

弥漫性肝损害

各种慢性肝病,如病*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或少部分正常老年人,B超会提示慢性弥漫性肝损害。这个结论往往会让患者很悲观。事实上,这种表述只是表明有慢性肝炎,而不是疾病严重的标志。肝病是否严重,还要看包括肝功能在内的多项指标,并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定。

医生在检查肝脏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弥漫性肝损伤”。医生这么说是很正常的。但听说许多患者被这句话吓得不轻。他们认为:这肝脏里的病都“弥漫”了,肯定病得不轻!

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病*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都属于肝脏弥漫性病变,因为这些病变在整个肝脏的分布是相对一致的;而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癌则属于肝脏局部的占位性病变。B超医生报告肝脏的情况是“弥漫性肝损伤”,意思是告诉患者没长肿瘤,本想安慰,没想到反而造成误会。

这“弥漫性肝损伤”并不提示病情的轻重。只要肝脏整体有基本一致的变化,都可以说是“弥漫性肝损伤”,甚至一些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肝脏内部稍微粗糙一些,那么光点反射就会强一些,可以也说他有“弥漫性肝损伤”。许多“弥漫性肝损伤”的人其实肝功能正常,不用治疗。因此,别被“弥漫性肝损伤”吓着,肝病是否严重,要看包括肝功能等许多指标并结合临床才能确定。

不要过分看重肝脏大小

肝炎患者在看B超报告时,非常关心肝脏的大小,有的患者每次把肝脏的测量都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很看重B超结果,但要知道,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测量部位以及B超医生超声探头的方向对这些测量都有影响,相差1~2厘米是常见的,不要过分看重B超提示的肝脏大小。另外,肿大的肝脏逐渐缩小有时是肝脏炎症好转,但有时则相反。因为肝硬化时,肝脏的体积也缩小。所以肝脏的增大缩小都是相对的,需要结合其他检查以及临床症状来确定是肝脏疾病缓解还是加重的信号。

血管瘤、肝囊肿

别把血管瘤、肝囊肿当肝癌。

现在,B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越来越多的无症状的先天性肝囊肿和血管瘤被发现。尤其是肝炎患者,因为经常做B超,发现得也最多。这往往引起患者的恐慌。因为患者知道,肝炎常可引起肝癌,所以对肝脏里看到的一点点占位性病变都非常敏感。

如果是肝囊肿,患者不必害怕,因为囊肿大多是先天性的。“肝血管瘤”并不是恶性肿瘤,它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都会发现有血管瘤。血管瘤的发展非常缓慢,小血管瘤可无任何症状,大多数是在体检时被B超发现。一般说来小的肝囊肿和血管瘤对人体健康没有多大影响,患者不必紧张,也无需处理,只有较大的肝囊肿和血管瘤才需要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慢性肝炎的胆囊炎

有句成语是“唇齿相依,肝胆相照”。肝脏有病,经常波及胆囊。用B超看肝炎患者的胆囊十有八九不太正常,而且肝病越重,胆囊改变越常见,越明显。胆囊增大、壁增厚、毛糙最常见,还有的表现出水肿。对于这些表现,B超报告常提示“胆囊炎”。可没想到患者把这种改变当成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而去用抗菌药物治疗。

其实,肝炎患者这种B超诊断的胆囊炎临床常无症状,无梗阻性*疸的表现,白细胞也不高,属于病*性非特异性胆囊炎。一旦肝病好转,这种“胆囊炎”也会减轻,患者不用为B超描述的“胆囊炎”到处乱求医。平时注意饮食和作息习惯,戒烟戒酒和辛辣油腻的食物,都会对胆囊炎有所缓解。

正常肝脏大小正常,形态匀称,边缘锐利

细心的朋友可以观察新鲜猪肝,边缘是十分薄而锐利的,那么,肝脏一旦患病,炎症时,肝细胞肿胀,经过超声观察,首先出现的是肝缘变钝,并且顺序是从右肝缘到左肝缘,再到整个肝缘,此时,肝脏形态饱满,质地如毛玻璃样,欠均匀,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多少年的慢性炎症状态。超声报告里会出现肝缘稍钝或变钝。

肝回声增多增强,分布欠均或不均或明显不均,管道结构显示欠清或不清

长期的慢性炎症,如随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肝细胞变性,部分坏死,出现增生,就出现了肝纤维化增生结节,超声表现为肝质地不均匀,呈小结节样,肝血管因增生受压而变细变窄。报告里会出现肝回声增多增强,分布欠均或不均或明显不均,管道结构显示欠清或不清。

肝门静脉可变宽,正常是小于1.3cm

肝脏细胞大量变性坏死纤维化,则渐渐出现肝硬化,此时肝门静脉可变宽,正常是小于1.3cm,大于1.4cm就应属偏宽了,但要综合分析。

肝穿刺活检

只有肝穿刺活检可在细胞学水平判断早期肝硬化或纤维化或炎症的轻重程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肝病诊断主要在看眼巩膜*疸程度,手摸肝脏大小,查看血液肝功能来诊断的,有时肝病很严重而并不肿大,反而缩小,手就摸不到。此后,有了超声等影像检查,可以观察肝的大小形态,内部组织质地,血管情况,已进了一大步了,但想了解细胞水平内的情况,则只能借助显微镜观察,所以肝活检就是在细胞分子水平观察病情了。

肝门静脉高压

彩超主要观察肝血管血流,门静脉有无返流,侧支循环是否开放,如附脐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底静脉、脾肾静脉等,只要开放,就说明有肝门静脉高压,要特别注意饮食时,不吃鱼刺,鸡碎骨,以防划破食道静脉引起大出血,甚至死亡。

早期微小肝癌在1-2cm

慢性肝病要求三个月查一次超声,目的一是了解肝质地情况,更重要的是监测早期肝癌的出现,早期微小肝癌在1-2cm就已被能发现,对早期治疗意义重大,如在检查中发现了异常结节,经超声造影甚至活检,可以很快确定是否是肝癌,早期微小肝癌不管是手术还是介入,疗效都相当不错,存活5年、8年已是很常见,甚至可完全治愈。

肝脏缩小,形态失常,表面不平,质地不均,门静脉增宽,脾肿大以及附脐静脉开放形成门静脉高压等

对于慢性肝病患者来说,慢性肝炎到超声等影像学能诊断肝硬化标准这个时期是漫长的,有的是几十年,并且这期间没法评介是慢性炎症还是纤维化或是早期肝硬化,影像学能诊断的肝硬化就已是较晚期的了,比如,肝脏缩小,形态失常,表面不平,质地不均,门静脉增宽,脾肿大以及附脐静脉开放形成门静脉高压等。

肝内部光点分布欠均匀

肝脏的超声提示肝内的强光点一般为钙化或者肝内胆管结石,肝细胞可能有损伤或是硬化表现

真正的肝硬化B超的显示是什么

肝硬化声像图特点是“肝脏的大小和形态:肝变小,边缘凹凸不平。肝内结构:肝纹理乱,肝内管状结构明显减少、肝内回声增强变粗。门静脉扩张。”可见,肝硬化的B超图像包括大小、形态和肝内结构三个方面。

肝粗糙

1)彩超肝略粗糙

考虑是有肝损伤的,建议做肝功检查看看;肝功能检查正常,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血吸虫病。

2)肝表面粗糙

表面粗糙与肝细胞损伤等有关,检查乙肝五项和肝功都没事,也可以与酒精肝,药物肝,中*等有关。建议进一步检查确诊。

3)肝上粗糙

这种情况可能是提示存在肝纤维化,也就是可能发生了肝硬化。

4)肝表面回音粗糙

初步考虑存在慢性肝损害或是脂肪肝的可能,建议您查个肝功能看看有无异常。

5)肝内光点粗糙

初步考虑存在慢性肝损害或是脂肪肝的可能。

回声区

1)强回声区

强回声即高回声区多为恶性肿瘤、钙化影、骨骼、金属环等

2)低回声区

低回声区多为血管瘤、小肿瘤,急性炎症早期水肿,良性瘤或半实性半囊性包块,局部脂肪堆积

3)无回声区

无回声区内多为液体,多见于胆囊、囊肿等液体腔隙

肝脏肿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声音衰减明显

表现为脂肪肝。肝脏肿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声音衰减明显,深部肝实质普遍不能显示,肝内血管减少,胆囊壁显示不清楚。

肝部变小,边缘凹凸不平;肝部纹理乱,肝内管状结构明显减少,肝内回声增强变粗,门静脉扩张

表现为肝硬化

肝内为圆形或椭圆形,暗区无回声,囊壁变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表现为肝囊肿

腹部膨胀,有移动性浊音,肝部内出现积液

表现为肝腹水

肝脏肿大,肝实质回声强度和结构基本正常,肝静脉增宽大于1厘米

表现为肝淤血

肿瘤具有包膜,有圆形的强回声团,轮廓完整,与肝实质的界线分明,大概有1/10为弱回声,包膜异常清楚

表现为肝血管瘤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在声像图上可以分为三种:

弥漫型:周边为结节状,肝内正常理乱,可见成团的强回声弥漫而不均匀分布在肝内,难以分辨出肿块的边界,该情况较为少见;

结节型:肝内可见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占位病变,直径多在2至3厘米,轮廓比较整齐,一般有1至数毫米宽的弱回声晕,和肝实质分界清楚;

巨块型:肝内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常见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缘不规则且模糊不清,有弱回声。

感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肝脏B超报告单常见术语全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