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附近的巷子里,有一个开了快20年的露天厨房。
不宽的过道里堆放着许多锅灶,简陋的灶台上摆放的也只是最普通的调味料。
可每到中午,来往的人络绎不绝,现场热闹得像是在举办厨艺大赛一般。
十几个小煤炉,炒菜的、炖汤的、煮饭的,每一口锅里都蒸腾着生命的气息。
这些人彼此之间都不认识,但他们都医院息息相关。
在今年年初央视推出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抗癌厨房”。
每天早上4点,万佐成就会起来开始准备。
创办这间厨房的人,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妇。爷爷叫万佐成,今年67岁,奶奶叫熊根香,今年65岁。万佐成和熊根香夫妇。
老俩口最早是在这里摆摊卖油条,年的一天,有一对夫妻带着生病的孩子来问能不能借个炉灶,因为孩子想吃妈妈做的菜了。眼前的孩子如此让人心疼,万佐成夫妇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这件事,医院传开了,来借锅灶做饭的人越来越多,万佐成和妻子也是来者不拒。每一道热气腾腾的菜背后,都有一个被癌症撕裂的家庭。为了治病,这些家庭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医院里6元一个素菜他们已经承担不起了。好在,还有这么一个地方,炊具和调味品都免费提供,炒个菜只收1块钱,炖个汤也就两块五。当然,更重要的不只是省钱,而是为了让病床上的家人,能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个“1元抗癌厨房”,俨然已经成为了这些家庭临时的“家”。每一个忙碌的身影背后,都有一个最“普通”的愿望:吃饭,活下去。人这一生,从来就不缺乏疾病这只拦路虎。说到底,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人生的“菜鸟”。从出生、成长、工作、结婚、买房,到退休、养老、告别,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一道选择题。最近,城君又开始回看了《人生第一次》这部纪录片,虽然年初便已上映,但还是想要推荐给大家。豆瓣9.2、B站9.8的高分,仅仅只是这个片子的开始。有种感动,非亲眼看过不可体验。12个主题,12个不普通的群体,都能百发百中地敲打你内心的柔软。当你反应过来之前,眼眶早已红了。01关于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来就不只是说说而已生活有时候很简单,不过是一日三餐的相守,一如既往的陪伴。在这部片子里,夫妻之间的爱情和守护,其实贯穿始终。“抗癌厨房”烟火气的背后,就是相守一生的誓言。夏火龙是“抗癌厨房”的常客,每天都会再这里给妻子炒菜。年妻子被查出宫颈癌,现在因脑部水肿压迫神经,妻子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他最拿手的菜是豆腐烧鱼,妻子爱吃,他就经常做,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她吃。妻子癌细胞转移,因为疼痛夜不能寐,老夏就只能跟着折腾。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让老夏倍感疲惫,面对镜头,他也忍不住抱怨:“晚上没有觉睡,白天想休息一会儿,她一直哼哼哼,哼的我半死。”唠叨归唠叨,老夏看妻子的眼神、手上的动作仍是那么温柔。面对妻子的叹气流泪,他会唱歌逗老婆开心,会用最坚定的声音夸道:“我老婆是最棒的!”护士给妻子打针时,妻子疼得叫出了声,他会叮嘱护士要温柔点,妻子听到后就笑了。抱怨了一整集的老夏,最后面对镜头却说道:“有我这坚强的后盾,我老婆再活十年没问题”。在医院的另一边,范学景刚做完化疗、打完针,就忍不住跑去各个病房串门,找病友唠嗑,为大家打气。其实老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肝部肿瘤患者,但他看着比谁都要开心。提起自己的病,天性乐观的老范总是笑着跟人家比划,说做手术时开了四十多公分的口子,才拿出拳头大的肿瘤。每次妻子去“抗癌厨房”做饭时,老范也总是陪同。有一次天下着小雨,老范坚持要走,可因为他化疗了淋不得雨,妻子连忙脱下自己的外套追了上去。夫妻两人一起相偎在衬衣下,就像偶像剧里的情节一样甜蜜而自然。他们或许不会轻易地说我爱你,但他们会用一生的相守、始终牵在一起的手,告诉我们什么叫至死不渝。在这部片子中,像这样的牵手画面还有很多很多。可是,“当你老到忘了世界,用什么来爱你”?这是73岁的巢文臻在家里的记事板上为妻子聂爱荣写下的一句话。聂爱荣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一天比一天记不得事,无奈之下巢爷爷只能将妻子送去疗养院。送聂奶奶去养护院的那天,巢爷爷知道此去的尽头就是别离。
妻子一走,老巢就成了空巢。以往家里都是妻子做饭,巢爷爷为了避免触景生情很少做饭了,现在炉灶干净得像新的一样。妻子送的钥匙圈,巢爷爷一用就是40多年
11站地铁,4站公交,再步行米。这样的路程,巢爷爷每周都要走上四五次,只为了去疗养院赴一场约会。“你认识我吗?我是谁啊?我叫什么名字?”当聂奶奶准确说出答案的时候,巢爷爷总是忍不住抱住她,“认识我(我就)很开心”。这个拥抱,看哭了多少人。
拥抱,碰额头,喂饭,就是这对老夫妻的平淡而甜蜜的日常。这一对夫妻是如此可爱。喂水果的时候,巢爷爷说“我也蹭一块水果吃”,聂奶奶立马就笑了。有一次,巢爷爷问聂奶奶:“我可以亲亲你吗?”聂奶奶转头看了镜头几眼,不好意思地拒绝了巢爷爷。他们还会牵着手一起去散步,一边散步,巢爷爷一边帮聂奶奶回忆认字。由于聂奶奶患有骨质疏松,这样的散步对夫妻俩来说已经很奢侈了。
这一集故事的最后,却有点扎心。由于疫情的关系,巢爷爷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去疗养院看聂奶奶了,疗养院那边说聂奶奶的神情看上去比以前木讷了不少。“满腹的话不知从何讲,含着热泪叫爱荣。”巢爷爷只能录下视频,拜托疗养院的护士们放给聂奶奶看,希望两人再次相见的时候,妻子不会忘了他。02关于诗歌:“所有的心情和情绪都可以成为夜空下的一首诗”普通人的生活,琐碎又庸常。可《人生第一次》偏偏又说:就算生活一地鸡毛,诗歌也不曾离场。向爽,一名27岁的产妇,怀有一对双胞胎,同时她也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为了治病,丈夫王翔带着她从家乡一路寻医到上海。可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医生说,做心脏手术的过程中,可能会危及胎儿性命,有超过30%的概率会流产。在生死抉择上,王翔选择了妻子。
签完手术承诺书后,王翔回到病房,不断地安慰向爽,一边说还一边逗妻子开心。看着丈夫耍宝,脸色苍白的向爽终于露出了笑容。王翔说,妻子梦到了两个孩子的名字,一个叫春和,一个叫景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句话出自《岳阳楼记》,两个诗意的名字,饱含着一位妈妈对两个孩子的期盼。幸运的是,向爽的心脏手术非常顺利。一个月后,两位孩子也平安降生。人生初见,莫过于春和景明。守着病床上的妻子,抱着两个孩子,王翔终于笑了。从小到大,每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都带着这么一句话: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可对于云南省漭水中学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来说,诗歌是他们表达情绪的唯一密码。这些孩子,面对生活的孤独,他们是沉默的,沉默得有点太安静了。施应锁,漭水中学初一的学生,一家六口都住在山腰上的一间房子。每次从学校回来,小锁坐完大巴,还要走很长的山路才能到家。和他同村的伙伴,都住在山的另一边。家里最贵的财产只有房子,和一头小牛。除了家人以外,这头小牛就是小锁唯一的朋友。刚上初中的时候,小锁很不适应集体生活,上课、吃饭,他很少说话,就连早晨出操也是一个人默默地跟在队伍最后头。直到那一节户外采风的诗歌课,小锁学会了透过手中的树叶去看云层、看大山,去感受这个世界。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看到了绿色的风
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
亲吻了家里的白墙染*了阿爹的苞谷
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穆庆云,小锁的同班同学,从两年前开始,她就开始一个人生活。由于父亲车祸去世,家里的老房子在四年前山体滑坡冲垮了,母亲便借钱盖了现在的这所房子。为了还债和供两个女儿读书,母亲常年在广州的工厂打工,过年了也很少回来。后来,姐姐上了大学以后,小云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她很想母亲,但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最后还是通过视频通话,给母亲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孩子,小鸟是大鸟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
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她说,十年后,她想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去教会她的孩子能多爱自己一点。透过诗歌,孩子们的话多了,笑容也更多了。就像片中所说: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它能改变一个人。03关于勇气:“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人生的每个“第一次”,都是一道选择题;每一次抉择,都需要勇气。当兵,是许多青春大男孩的梦想。公里,33小时,米高空,来自吉林的张书豪、徐龙与亲人分离、向挚爱告别,开启了*旅生涯的第一站。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空降兵,他们需要练就一双“铁腿”,“三肿三消,才上云霄”。第一次高空跳伞,他们需要战胜从高空跳落的恐惧,凭借早已形成的大脑和肌肉记忆,面对广袤大地,纵身一跳。这一跳,毫无保护措施,19秒,定生死。上班,是所有普通人的常态。但对于残友培训基地的这群特别的“云客服”来说,却一点也不简单。残友培训基地的负责人王绍*,高中时得知换上了腓骨肌萎缩症。经历了绝望和人生的无力以后,他振作起来、开始经商,将赚来的钱建立了这个残友培训基地。免费培训所有报名的残疾人,教他们打字、教他们如何面对顾客,教他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客服。叶子,原名杨雅然,在犹豫了大半年后,她终于不顾父母的反对迈出了来基地参加培训的这一步。来了基地她才发现,和她一样不幸的人还有很多……仝海洋,出生一个月,被查出脑瘫;裴奔康,小时候被电击,失去了双臂;王燕钊,高三那年遭遇车祸,醒来时半身瘫痪,高考也结束了。为了成功上岗、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除了接受培训外,还需要独自克服很多困难。比如,一分钟至少要打42个字。“你有几根手指,或者没有手指,都要做到。”再比如,面对顾客的谩骂,很少接触社会的他们,要克服原本就脆弱的内心。而双十一的凌晨,当全国都沉浸在购物狂欢节的时候,也是他们感觉最“平等”的时候。——《人生第一次》记录下的,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好在,收官特辑的人物回访弥补了所有故事未完待续的遗憾。小云的诗更加积极了,小锁家换了一头小牛但他已经可以更乐观地去面对。高空跳伞里降落在树上的小哥哥,最后也平安地回到地面。网友们最为关心的残友培训基地负责人王绍*,片子播出之前就遭受大火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她的妻子也在镜头前回应了他的治疗情况。所幸的是,人还平安。当护士问聂奶奶自己和丈夫名字的时候,聂奶奶清楚地说出了巢爷爷的名字。即使在疫情期间,“抗癌厨房”也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坚守着。高高的隔板外,病人家属把买好的菜递了进去,万佐成夫妇二人在里面挑起了做饭的大梁,帮大家炒好了以后,再从隔板的顶端递出来。当问到这件事还能坚持多久时,万佐成说:“坚持到倒下去为止,(坚持到)无能为力为止。”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小巷的烟火未断,这些癌症家庭的五味人生也仍在继续。版权声明:文中图片、动图均截取自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城君·END·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