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何丽娜
9月15日,一个普通工作日,一支身穿橘色T恤衫的队伍浩浩荡荡走在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什么单位在搞团建活动?走近看,一面印有“之江愈淋”图案的旗帜说明了他们特殊的身份。
“他们都是医院接受治疗的淋巴瘤患者。今天是第19个世界淋巴瘤日,我们组织患者和家属跟医护一起参与‘之江愈淋,悦享新生’特别活动,就是希望大家能对这个疾病有更科学的认知,对治疗更有信心。”中国科医院(医院)淋巴肿瘤内科杨海燕主任医师激情满满地介绍。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很多人知道这个疾病可能是因为著名主持人罗京,以为这就是个不治之症,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治疗手段的出现,很多患者有了治愈的机会。
据统计,中国淋巴瘤患者总体五年无病生存率近38%,而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在60-70%。这大多由于淋巴瘤病种复杂,诊断困难,治疗不规范造成的。而在中国科医院(医院),经过专科专病种规范化诊治后,淋巴瘤生存明显改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杨海燕主任说,未来,期待更多创新治疗方案的出现和可及,侵袭性淋巴瘤的目标是追求治愈更多的患者,惰性淋巴瘤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延长生存。
健走的队伍中,51岁的余先生可谓是病友和家属心目中的“明星”,从年5月确诊至今,他已是不折不扣的临床治愈。他是怎么成功走出癌症魔窟的?停下来休息时,大家听他分享了那段不一般的“战斗”经历。
“年9月,我是在一天早上起床时,第一次摸到右侧脖子上有个鸽子蛋大的肿块,有点隐隐的痛,而且脖子的正常活动也有受到一点牵拉,所以我当初还以为是落枕。医院看看,医生则觉得是扁桃体炎,配了点消炎药,之后也就没太在意。”余先生说。
然而,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这个肿块就时不时出来作祟,前几次消炎药还能将其压制下去,可很快就失去了作用。他开始心里犯嘀咕,医院找耳鼻喉科医生看了看,这次得到的诊断结果是淋巴异常增生。他这才紧张起来,从千岛湖跑到杭州,最终由杨海燕主任揭开“伪装”的淋巴瘤真面目。
“当时,我觉得这下肯定完了。杨主任他们就一直开导我鼓励我,让我对治疗慢慢有了信心。刚开始化疗,我依然有些恐惧,不过,一个疗程做完,看到肿块明显缩小,便一下子信心大增。我总共做了6个疗程,相关指标就恢复了正常。而且,治疗期间,我照常上班,只是每次打化疗时请几天假。对自己要求不要过高,能做多少做多少,这样觉得自己不是个废人,整个人的状态也会更积极向上。”余先生说着下意识握紧了拳头。
如今的余先生,早已摆脱了癌魔的阴影,生活和工作都已回到了生病前的轨道。不过,他也坦言,经历了这次生病,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更重视了,早睡早起,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全家人的生活都变得越来越有规律。
对此,杨海燕主任也十分认同。“临床中淋巴瘤患者以四五十岁多见,而且有两头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淋巴瘤的确诊年龄越来越大,八九十岁的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见。年轻的患者当中,侵袭性淋巴瘤更多见,这与现在的年轻人长期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大、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等有很大关系。”
当然,除了要平常吃好、睡好、休息好之外,杨海燕主任提醒大家还要警惕无痛的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要及时请专科医生鉴别,万一不幸中招,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更好的预后。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