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最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多数发生于导管上皮,占80%以上,少数起源于腺泡,可以发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70%左右发生在胰头,其余在体尾部。容易发生胰腺周围的淋巴结转移,胰腺癌预后很差。
壶腹周围癌是指壶腹部、胆总管末段及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主要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以往胰头癌也归壶腹周围癌,但壶腹周围癌的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都明显高于胰头癌,故现已将胰头癌单列。
一、临床表现:
1.腹痛:上腹痛和上腹不适是常见的首发症状。胰头部癌多有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后更为明显,和胰管梗阻有关。胰体尾部癌可长期无症状,但一旦出现腹痛则表明肿瘤已侵及腹膜后,疼痛持续且剧烈,平卧时加重,并牵涉背部痛。
2.黄疸:胰头部癌常首先出现梗阻性黄疸伴有皮肤搔痒,黄疸为进行性加重,严重者有陶土样大便。
3.消瘦:病人因食欲不振或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而有明显的体重下降,有时为最早期的症状,所以50岁以上病人如原因不明的厌食、消瘦,伴有或不伴有上腹隐痛,应注意除外胰腺癌。
4.腹部体征:半数以上的胰头癌病人可摸到肿大的胆囊,晚期个别病人的上腹部可触及肿物。
二、实验室检查:胰头癌病人多有异常发现,胰体尾癌常无变化。
1.血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
2.ALT及AST正常或轻度升高。
3.血ALP、GTT明显升高。
4.空腹血糖升高。
5.血清CEA、CA19-9升高。
6.尿胆红素阳性,胆总管完全梗阻时尿胆原阴性。
7.大便潜血阴性有助于与壶腹癌鉴别。
三、影像学检查
1.B超:为首选的检查方法。首先根据有无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胆囊有无肿大而鉴别是否是梗阻性黄疸。进而检查胰腺是否有不规则的肿大及低回声占位或不均匀的肿块,肝脏有无转移。部分病人可发现有扩张的胰管。
2.CT:确定胰腺有无肿块,其部位、大小和密度,胰管有无扩张,胆囊是否增大,还可检视胰腺周围有无淋巴结肿大,并除外肝脏有无转移。
3.MRI、MRCP:能显示胰胆管梗阻的部位和胰胆管扩张的程度,具有无创、多维成像、定位准确的特点。
4.X线钡餐造影:50%胰头癌病人有十二指肠曲增宽,仅3%~5%的病人在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出现“反3征”。
5.ERCP:如插管造影成功,可显示主胰管局部受压或狭窄。导管有无扩张。肿瘤有坏死并侵及胰管时,有造影剂淤积于管外的影像。胆总管下端常有梗阻。
6.PTC:可显示胆总管下端梗阻及其近侧扩张。
四、定性诊断:
在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选择行胰腺针吸细胞学检查:在B超引导下进行,可在不同部位、不同方向和深度穿刺,有助于确诊,确诊率在85%以上。但具有出血、胰漏、损伤其他器官的危险。
五、鉴别诊断:有时需和慢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胰腺囊腺瘤、硬化性胆管炎鉴别。
一、手术适应征:
手术治疗虽然切除率及远期生存率均不高,但仍然是争取病人存活的惟一途径。病人一般情况尚好,无严重心肺等并存症,无肝转移和腹水者,均应手术治疗。
二、术前准备:
如病人有梗阻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在μmol/L(20mg/dl)以下,在积极保肝治疗并给予维生素K后,直接进行手术探查。如血清胆红素在μmol/L以上,可以先行减黄治疗。因为黄疸患者容易感染、易发肝肾功能衰竭、易致应激性溃疡、易患心跳骤停,故认为减黄是有益的。
1.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2.进食明显减少、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的病人,需输液、多次输新鲜血、白蛋白等。
3术前检查肝、肾功能,血浆电解质测定以及心肺功能检测。常规补充维生素、钙剂等。如有明显黄疸,尤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可用维生素K静脉注射,每日20-50mg。
4.合并糖尿病者宜用胰岛素控制。
三、手术方式:
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癌,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Whippl术、Child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升段及水平段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套入捆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切除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2.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及体尾多发癌。切除后可减免胰腺空肠吻合步骤。但有严重并发症,目前已少做。
3.胰腺体尾切除术:适用于胰腺体尾部肿瘤。一般连同脾脏一并切除,胰腺残端缝合。
4.内引流术:适用于无法切除而病人已有严重黄疸者,根据情况可行胆囊十二指肠吻合、胆囊空肠吻合或胆管空肠吻合。
五、术后处理:
胰腺手术复杂,并发症多,术后处理十分重要。
1.生长抑素防止胰瘘。
2.给予制酸剂防止应激性溃疡出血。
3.围手术期给予抗生素。
4.加强支持疗法,给予TPN,注意保肝。
5.加强心、肺、肾功能监测。
6.警惕胰瘘和胆瘘的发生,保持引流通畅。
六、如肿瘤已晚期无法切除、或病人无法耐受手术治疗,可予放疗、化疗、中医中药治疗。#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