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张健(中)在天津市西青区宏兴园小区门口执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天津3月9日电(记者栗雅婷、宋瑞)她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她也是披着白大褂的战士、守着显微镜的“侦探”、拿着测温枪的哨兵。新冠疫情暴发后,女性在战“疫”一线从未缺席,她们坚守在各自不同岗位上,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她力量”。
(小标题)拿不出的病假条
37岁的张健是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世纪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入户进行疫情防护宣传、发放宣传单、小区门口站岗执勤、测体温……从1月26日起至今,张健始终坚持每天工作6至8小时,身着红马甲的她就像哨兵,“保卫”着小区的多户居民。
年,张健身患乳腺癌伴腋下淋巴结转移,做了乳房全切和淋巴清扫手术,造成术后胳膊淋巴水肿,经鉴定为肢体四级残疾,每天都要服药,每隔28医院打针。
执勤期间,由于长时间穿着厚重的衣物,还带着有一定重量的义乳,张健的胳膊被压得肿了一圈。丈夫安福庆考虑到她的病情,提前帮她开了30天的病假条。“可我真的拿不出来。”张健说。
张健说,社区有9名网格员,每人负责多户居民的入户排查。与此同时,他们与另外8名执勤人员负责4个点位的站岗执勤,按照早中晚排班。“如果我请假,就会加重其他同事的负担。医院,晚上执勤,一点都不耽误。”
风雨无阻执勤的张健也收获了很多问候,每当社区居民在测完体温后说句“辛苦了”,张健都觉得这活干得值当。居民还自发送来蛋糕、雨伞和粥,让张健觉得即便疫情来袭,这个冬天也特别温暖。
“我本身就住这个社区,保护社区也是保护自己。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但也特别有成就感。疫情不退我不退!”张健说。
(小标题)放不下的手机
“喂,你好,心理咨询热线!”今年45岁的张颖声音热情温暖,在过去的一个月,这句短短的开场白将她和多个因为疫情而感到焦虑、无助的咨询者联系起来,一部24小时不离身的手机成了她的战“疫”法宝。
张颖在疫情期间接听心理咨询来电并作记录。图片由天津市妇联提供
张颖是天津市妇联妇女心理咨询热线宝坻分线的心理咨询师,在她看来,“心理救助在疫情期间发挥着稳定剂的作用,每个人在恐慌时总想抓住些什么让自己感到安全。”张颖的咨询电话成了不少紧张焦虑的人想要抓住的那根“绳子”。
曾经有一位疑似病例的丈夫给张颖打来电话,号啕痛哭了20多分钟,张颖静静听他宣泄自己的情绪,并给予心理指导,男子的情绪渐渐稳定。半个多月后,他的妻子解除了隔离,他专程给张颖打来电话表示感谢,他觉得当时巨大的压力无人诉说,这个电话让他挺过来了。
“无论吃饭还是上厕所,我都带着这部手机,随时随地都可能有人打电话来。”一天凌晨3点左右,正在睡梦中的张颖听到了手机铃响,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子愧疚地对她说,“这么晚了真不好意思,我邻居确诊了,我和他说过话,我担心自己感染,实在睡不着。”张颖一边向他介绍防疫知识,一边为他提供排解焦虑的建议,一直聊到快天亮。
张颖的手机“拿起来就放不下”,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20多个咨询电话。这些咨询者中,有的是医务工作者的母亲,因为担心女儿而焦虑难眠;有的是抗“疫”工作者的孩子,被“留守在家”感到孤单害怕;有的是出院后的确诊病例,因家人被隔离而自责内疚……他们通过与张颖的对话,渐渐抚平了焦虑、惆怅的心绪。
张颖说,“恐惧的心态有时比疫情更可怕,能够用专业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让我觉得自己为抗疫尽了一份力。”
(小标题)没回家的新媳妇儿
“90后”崔梦薇是天津市河西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的一名工作人员,春节前她和丈夫刚刚办完婚礼,婆婆忙前忙后,热切期盼着新媳妇儿回北京过年。临近年关,崔梦薇却取消了离津计划,并在1月22日主动请缨到单位开展新冠肺炎病*核酸检测任务。
“当时形势很严峻,很多已经回家的小伙伴都返回了工作岗位,在大家和小家之间,我们都选了大家。”崔梦薇说。
每次实验崔梦薇都要套上防护服,护目镜上凝结着小水珠,看不清就紧绷着眼部肌肉去看。四五个小时的工作后,她的脸上和手上满是勒痕,但往往还没等这些勒痕自然消退,她就又要重返战场。
崔梦薇(左一)和同事在进行病*检测中的核酸提取工作。由受访者供图
有一次,崔梦薇把自己穿着防护服的工作照发给妈妈看,问她,“是不是很帅,能看出哪个人是我吗?”电话另一头的妈妈哽咽着说,“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是你。”
崔梦薇的丈夫为了能够照顾她,也没有回老家。一天夜里下着大雪,崔梦薇晚上11点进实验室开始实验,和丈夫说好大概夜里2点结束,但由于那天样本量较大,到凌晨4点才最终完成结果上报。她出去看到家里的车盖了厚厚的一层雪,丈夫揉着惺忪的双眼,笑呵呵地对她说,“1点我就来了,都睡了一觉了。”
“当时觉得特别感动,也特别心疼。其实,我们疾控中心有许多像我一样奋战在一线的‘90后’小伙伴,很多都是女性,她们有爱也有担当。”崔梦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