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后,容易出现酸、麻、胀、痛等不适?为什么在不适的地方按捏揉压后,不适感会减轻?其实这些不适感大都是因为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经脉不通、气血淤积引起的,按压就是为了疏通经络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经络通了,气血畅了,不适感自然也就减轻了。
经络,你真的了解吗?
艾灸爱好者们对经络这个词一定不陌生,在之前的推文里也经常会提到,但大家真的知道经络是什么吗?
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皇帝内经》里,经络的概念贯穿全书,东汉的张仲景在《*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经络学说,随着后世越来越多的医学典籍对经络学说的重视,经络学说成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人体艾灸、针灸、按摩的基础,对临床诊治、用药、针炙等均有实际指导意义。中医典籍《医学入门》有记载:“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充分体现了经络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可谓是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意思就是:经就像路径一样是经络系统大而深的纵行干线;络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有学者认为经络系统是独立于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血管和淋巴管)之外的第三套网络系统(如果经络的物质结构能被发现并加以证实,将引起生物学概念上的革命)。
疏通经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概括说明了疏通经络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下,疏通经脉的作用有哪些。
一、经络支撑着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经络系统联系人体内外,网络全身,有着运行气血的基本作用,能够“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见《*帝内经灵枢·本藏》),意思就是经络对全身脏腑气血起着维系、协调、平衡的作用,这样才有了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可见经络的重要性。
二、经络能抵御外邪、反应症候
当邪气入侵人体时,遍布全身的经络正气会首当其冲,抵御外邪的入侵,“以溢奇邪,以通营卫”(《*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当人体脏腑器官出现了问题,又会通过经络传到体表表现出来,通过体表不同部位的不同反应,就可以诊断出人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按摩的时候,按摩师能简单根据我们的穴位判断我们身体状况的原因。
三、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身体的虚实平衡
通过在适当的穴位给予适量的刺激,然后激发出经络本身的感传功能,从而调节机体的平衡,使之向有利于机体恢复的方向转化。“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见《*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意思就是当疾病表现为“实”时,采用艾灸适当经络穴位的方法来“泻”其有余,反之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体内平衡。
tips:《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指以内外邪气扰乱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因的疾病;“虚”指以人体基本物质亏损为主要原因的疾病。
艾灸是疏通经络的好方式
疏通经络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刮痧、拔罐、艾灸等都可以调动气血疏通经络,那为什么要选择艾灸呢?
刮痧和拔罐虽然能够疏通经络,但并非所有人都适用,医学百科有记录说:少儿患者,身体瘦弱者,老年体弱多病者,不可用刮痧;体弱、紧张、年老、儿童与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不宜用正常的拔罐之法。故体虚的人不宜刮痧或拔罐,因为这类人群原本就气血不足,刮痧或拔罐往往会出血、出痧,从而加剧气血不足。
刮痧
明朝综合性医书《景岳全书》记载:“盖以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向下刮之,刮痧就是通过对人体皮肤的反复刮动,使皮肤局部“出痧”,从而到达活血化瘀的作用。刮痧可以舒缓人体某些部位长期劳累造成的酸痛,缓解人体疲劳,起到调整人体经脉流转、顺气活血的作用。
拔罐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故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艾灸
跟刮痧、拔罐最大的区别在于,艾灸本身就具有培补人体阳气,生血活血的作用!仅这一点就决定了艾灸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艾灸可以说是疏通经络的理想选择。
汉族药学著作《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由此可知艾灸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祛除阴寒的作用,常灸穴位有气海、太冲、合谷、三阳络、承扶、附分。
《针灸穴名解》有言:“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畅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医常云,气为血之帅。”常灸此穴能助全身百脉畅通,增强身体抵抗力。
艾灸气海穴配血海,可补气养血、行气活血、通经散瘀,作用于小腹痞块,五淋,经闭不通。
——《医学百科》
艾友们平日里灸太冲穴多用于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其实,通经活络也可通过艾灸此穴进行调理,《针灸穴名解》有言:“太冲穴系肝经之原穴,为肝经的通道所在,原气所居之处,有疏肝理气、通络和血之功。”
合谷穴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虎口”,作用的范围很广泛,提神、止痛、调理肠胃等都可以艾灸此穴,通经活络更是不在话下,《中国针灸全书》指出:“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善于调和气血、通经止痛。”
艾灸合谷穴配颊车、迎香,可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于牙痛,面痛,面瘫。可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于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医学百科》
三阳络穴名字的由来是因其跟手部的三条阳经相联络,《中国针灸学词典》有言:“三阳络有通络、开窍作用。”艾灸此穴除了可以通经活血还可用于缓解口齿及耳部不适。
艾灸三阳络穴配听宫、中渚,可开窍通络,主要作用于耳聋。
——《医学百科》
《针灸穴名解》有言:“承扶穴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有舒经活络之用”,故经常艾灸此穴不仅能够舒经活络,还可以有效缓解风邪引起的不适,如风湿、中风、风疹等。
艾灸承扶穴配环跳、悬钟,可舒筋活络止痛,作用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医学百科》
附分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位于人体背部,《中国针灸学词典》有言:“附分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所以艾灸此穴也是通经活络不错的选择。
艾灸附分穴配大椎、肩髃,可散寒除湿、通经活络,作用于肩背拘急疼痛。
——《医学百科》
经常艾灸这些穴位,经络通了、气血足了,不仅身体越来越健康,而且反过来更有助于艾灸发挥作用。
疏通经络还可以食疗
气堵
常表现为叹气、胸闷、烦躁、郁闷,咽部有异物感,可以通过食用萝卜、芹菜、香菜、山楂、柑橘、豌豆等食物来帮助顺气。
血瘀
常表现为皮肤干枯长斑、大便黑色、舌头黯紫、善忘等,可以经常食用木耳、银耳、黑豆、山楂、绿茶等活血化瘀的食物。
湿邪
常表现为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等,平日里要多吃薏米、红豆、白扁豆、山药等健脾祛湿的食物。
热*
常表现为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热痛、容易起痤疮、全身关节肌肉酸痛,适合吃冬瓜、丝瓜、竹笋、莲藕、*瓜、苦瓜等寒性及凉性的食物。
寒邪
秋冬天气最易患寒邪,此时阳气受损,表现为畏寒腰冷、手脚冰凉、面色发白、拉肚子等,适宜食用降燥温补的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