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洒向千峰秋叶丹访海外归国肿瘤免疫治疗
TUhjnbcbe - 2023/4/25 17:57:00
中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m.39.net/pf/a_4679454.html

□本报记者李晓敏

“家乡需要我,所以我回来了。”

7月6日,在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谈及当年放弃国外优厚生活归国的决定时,张毅如此说。

话不多,却掷地有声;情不显,但深沉悠远。

11年的海外求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带着一身本领回国。

33年的潜心研究,他带领团队不仅成为业内的“隐形冠*”,还将河南的肿瘤细胞治疗技术推到了世界前沿。

半个多月前,他和团队研发的一项新技术创造了河南省新技术转让额新纪录,也让火爆网络的“万元一针抗癌药”距离实体瘤患者又近了一步。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诗来高度评价一代代科学家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

胸中的“科学报国”之志,让张毅从未停止在科研道路上奔跑。如今的他,科研之余,把更多精力倾注在了学生们身上,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万元,让他“出圈”了

7月6日,郑大一附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张毅的手机又响了。

电话来自广州一家生物企业负责人,询问张毅手中的科研和转化项目,以寻找未来合作的机会。像这样的电话,最近半个多月,他每天要接三四个。

半个多月前,他和团队转让的多项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新技术,转让额超过万元,创下了河南省新技术转让额新纪录,这也让他的知名度一下子从“圈内”走向了“圈外”。

CAR-T细胞又被称为“活的药物”,是将来自癌症患者体内的一种免疫细胞——T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基因改造后而制备出来的特种细胞。

通俗讲,如果T细胞是一支“普通*队”,那么改造过的CAR-T细胞就是一支拥有“导航”的“特种部队”,不仅能在患者体内成倍扩增,还能精准定位肿瘤细胞并将其歼灭。

年以来,美国FDA先后批准了6种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去年,一度火爆网络的“万元一针的抗癌药”就是我国批准的一种CAR-T细胞疗法,但这种疗法在实体瘤领域尚未获批临床应用。

张毅团队本次转让的CAR-T细胞治疗技术就是要填补这一空白。目前,这项技术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转让后,该技术将正式走向临床试验,一旦上市,在世界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舞台上,将有更多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当掌声和鲜花扑面而来时,张毅心里很明白,这一光鲜外表的背后是他33年孜孜不怠执着的追求。

张毅出生在南阳方城县广阳镇的一个小村庄,少年时便立志“长大当医生”,高考时,他如愿考上了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生命拷问”。

中国曾经是一个肝炎大国,在人口大省河南,由于环境污染或乙肝病*的传播等因素导致肝癌病人数量庞大。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可以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为啥肿瘤病人的免疫系统不监视肿瘤了?有什么办法去对抗肿瘤?”他反复琢磨这个问题。

年,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他在查阅国外相关资料时了解到,对于癌症病人,有一种免疫细胞疗法,这种不同于传统疗法治疗肿瘤的独特理念激发了张毅想一探究竟的浓厚兴趣。

肿瘤免疫治疗,代表着世界最前沿的癌症治疗技术,那时,国内医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去国外看看?”年,在原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肝病研究所所长王宇的推荐下,张毅踏上了异国求学路。

国外第一站,张毅选择了比利时鲁汶大学的路德维格癌症研究所布鲁塞尔分所,这家研究所专攻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在比利时5年博士及博士后的学习中,他穿梭在精密仪器间,凝神忘我于科学研究之中,凭借着勤奋努力和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导师和同事的认可。随后,他又转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范围从临床免疫学扩展到实验免疫学,并受邀到美国南卡医科大学成立自己独立的研究室,进行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研究。

阔别家乡的岁月里,他心中始终装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

年7月,在家乡的召唤下,张毅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待遇,回到了河南。

筹建生物细胞治疗中心、成立科研团队……埋头苦干、潜心钻研,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他将河南的肿瘤细胞治疗技术推到了世界前沿。

近年来,他和团队已申请专利31项,获批10项,成果转化5项,目前正在做的临床试验研究项目就有20多个。

换个角度,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科研是一个无尽探索的过程,选择了科技创新这条路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马拉松赛道”,这是一条漫长的赛道,前行的路很艰难,但是坚持奔跑,最终定能成功。

张毅说,自己记不清有多少次实验,怀抱着美好的愿望进行,但几年后成果并未显现。

不过,在张毅看来,失败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只是证明此路不通。有时,在研究中得到与预期相反的实验结果时,换种角度,分析与其相关的所有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张毅记得很清楚,一次,他带领团队在对食管癌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成分进行分析时,原本是设想一种免疫抑制细胞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结果发现有8例患者的结果和预期相反。通过反复研究,张毅和团队惊喜发现8名“意料之外”的患者均患有糖尿病,且口服二甲双胍治疗,他们进一步分析研究,由此发现了二甲双胍抑制食管癌进展的新机制。

“允许探索,允许失败,做科研的过程就是在黑暗中来回摸索。”张毅说,医学科学研究是对生命内在规律的探索,结果没有好坏之分,做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执着和热爱,还需要非比寻常的耐心。

一定不要忘记根在哪里

如今的张毅,工作重心有了一定调整。科研之余,他把更多精力倾注在了学生身上,培育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沃土,点燃他们的科学热情。

回国12年来,张毅带领团队培养了15名博士后、29名博士研究生和65名硕士研究生。

24岁的景玮今年6月刚刚本科毕业,“直博”成为张毅的研究生,如今已在实验室跟着做研究。

初入科研,景玮有点迷茫。张毅立即找到她谈心,一方面告诉她学习方法,一方面和她一起寻找科研方向。

“既有名师指导,又有好的科研环境,感觉很幸福。”景玮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

40岁的李峰是张毅团队中的骨干,这个10年前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慕名前来的青年说,他从张毅身上看到了科学家该有的样子——对科研专注、执着,对身边同事不遗余力地指导。“我自己也在努力往这个方向靠近。”他说。

“搞科研,一定要多思考、多学习。”对于学生和同事,张毅常常鼓励他们出国看看,尽可能地跟随世界名师学习、接触最先进的技术。

每当送学生出国时,他会再三叮嘱:“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家在哪里。”

如今,张毅团队中有5名科研人员是被送到国外深造几年后,带着新知识又回到了河南。

7月6日,张毅接到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免疫治疗研究所李桉琪的电话,硕士毕业出国深造6年后,今年10月,李桉琪将要博士毕业。谈到未来就业时,张毅诚恳邀约:“目前,河南将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科研工作者的春天,回来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洒向千峰秋叶丹访海外归国肿瘤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