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聊小儿外科那些通情达理的疾病 [复制链接]

1#

各位宝爸、宝妈、宝宝们大家好,我是小儿外科医生贾晋荣:

上回书咱们说说了小儿外科常见的“不解人意”的疾病,遇到TA们几个的话,广大家长们就要注意了,不用想着跟它们讲道理,趁早治疗才是王道。

赶紧的

那么有没有比较“通情达理”的疾病捏?

你还别说,儿外科不少疾病还真的就比较好说话,能跟你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的。

通情达理

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几种有代表性的。

1)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有人说了,上次说需要紧急处理的第三种不就是TA吗?怎么这次又出现了?到底是你错了还是TA错了啊?

别急别急,您仔细看啊,这次说的是“斜疝”,可不是“斜疝嵌顿”哦,这俩儿还是有点区别的。

事实上,大部分患有腹股沟斜疝的孩子,虽然剧烈活动(包括哭闹、咳嗽、便秘、腹泻等情况)后往往有疝块突出,但并不会“卡住”,当孩子安静平卧后(入睡后),突出的疝块也就慢慢还纳消失了。

这种情况下,孩子并不会有明显不适症状,也不会发生肠管受压坏死的情况。

这时候当然就不需要着急手术啦,宝爸、宝妈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治疗的时间。

1岁之内可以观察(有少部分患儿可能自愈),超过1岁仍有斜疝发作情况的患儿就可以考虑手术的问题了。

2)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

既然提到了腹股沟斜疝,又怎能不说鞘膜积液呢?“斜疝”和“鞘膜积液”可说是一对好基友了——看似是两种疾病,实则都属于“鞘状突畸形”的一种,大多都是由于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合导致的(此结论只适用于儿童,成人斜疝和鞘膜积液的发病另有特点)。

当未闭合鞘状突开口比较小,只有液体流出、聚积时,就形成了“鞘膜积液”;而当鞘状突开口较大,腹腔内容物也能通过开口突出了,就形成了“腹股沟斜疝”(感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拙作简单讲述小儿斜疝-还有鞘膜积液-还有Nuck囊肿)。

由于鞘膜积液是液体聚积,也就不可能出现腹腔内容物“卡住”的风险,自然也不需要紧急处理喽。

不过嘛,如果鞘膜积液聚积的量比较大,形成的囊肿也可能对宝宝的睾丸、精索造成压迫的,所以也不要一味拖延,治疗还是“赶早不赶晚”嘛。

鞘膜积液一般也是1岁之内可以先观察(有相当部分患儿能够自愈),超过1岁仍有症状的就需要手术了。

3)隐睾:

隐睾

隐睾就是“隐藏的睾丸”,也就是说宝宝出生以后,睾丸没有及时下降到阴囊内,“隐藏”起来了。

一般来说,隐睾并不会造成孩子疼痛、不适,也不会引起肠管受压坏死什么的,所以也不需要急诊处理。

不过隐睾却又有自身特殊之处——那就是隐睾确诊后,最好在2岁之内手术。

因为异位睾丸(也就是“隐睾”啦)除了容易发生扭转、损伤,会影响其生育功能、可能给患儿造成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如果不及时治疗,其恶变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而如果2岁之内手术的话,恶变的几率将小很多。

这就是隐睾患儿需要在2岁之内手术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拙作宝宝只有一个“蛋蛋”是怎么回事?——简单说说隐睾)。

4)脐疝:

脐疝

这也是小宝宝常见的一种疾病了,是由于宝宝腹腔内容物经未愈合的脐环外突,形成一圆形郭卵圆形包块。当宝宝哭闹、用力时包块突出,安静平卧时包块大多还纳、消失。

很多家长担心宝宝肚脐突出后会导致疼痛、影响进食什么的,其实大可放心——患脐疝的宝宝一般没有痛苦,也不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的。

脐疝大多在1~2岁时自愈,甚至3~4岁仍有自愈的希望。各位宝爸宝妈们大可放宽心,不必着急上火,静观其变即可。

少数患儿脐疝发作时比较大(直径>2cm),或者2岁后仍未自愈的,才需要考虑手术(当然啦,脐疝手术也比较简单,预后良好)。

总体而言,脐疝虽然比较常见,但大部分患有脐疝的宝宝能够自愈,所以也属于一种“通情达理”的疾病啦(感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拙作今天聊聊小儿脐疝)。

5)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肿瘤

严格来说“软组织肿瘤”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统称,对于儿童来说常见的软组织肿瘤有血管瘤、淋巴管瘤以及皮下肿物,常见的皮下肿物有包括有: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腮裂囊肿、脂肪瘤、纤维瘤、淋巴结肿大(感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拙作宝宝常见软组织肿瘤之“四种肿瘤”和宝宝常见软组织肿瘤之“四种囊肿”)。

别看TA们“人多势众”,不过一般也不会引起宝宝明显的不适,大部分只是表现为在身体某一部位有一个肿块。

根据不同的肿物性质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观察、抹药膏,到局部注射、手术切除等不一而足,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效果也大多令人满意。

6)桡骨头半脱位:

最后,还要说一个疾病“桡骨头半脱位”,作为“压轴”出场的这一位可说是深受我们小儿外科医生的好评!

好评!

为什么捏?主要还是因为这个疾病有着“着手成春”的奇妙性质。

“桡骨头半脱位”这个名词很多家长听了可能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其实也是一种很常见损伤——多见于家长拉着宝宝(5岁以内)小手上下楼梯不慎摔倒时,由于突然牵拉导致宝宝手肘的损伤(桡骨头半脱位)。所以,桡骨头半脱位又有一个形象的名称:牵拉肘。

牵拉肘

受伤后的宝宝因为肘关节附近疼痛,会有哭闹、手臂不愿活动的表现,但是这都不要紧,只要有经验的小儿外科医生(或者骨科医生)通过简单的手法操作,几秒钟就能给孩子复位、消除疼痛,真正做到“手到病除”(感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拙作《说说最让儿外科大夫有好感的疾病^-^》。

手到病除!

OK,这次给大家介绍了几种我们小儿外科“通情达理”的疾病,大家下次如果遇到这几位,就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了哦。

俺的小Logo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